海外華人青年阿星是僑三代,這是他第一次到廣東探尋爺爺和其他先輩生活的足跡。在這裏,他見到了爺爺見過的傳統中國,也見到了爺爺沒見過的現代廣東。
GDToday記者跟隨第一次到中國過年的海外華人青年阿星的腳步,走訪廣東三大僑鄉——江門、潮州、梅州,用鏡頭記錄了他眼中的廣東年味。
廣東省自古就是中國海上貿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廣東有3000多萬海外僑胞,佔全國海外僑胞人數一半以上。華僑文化、僑鄉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開平碉樓與村落」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首個華僑文化世界遺產項目和廣東省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不少海外華人做到中國遊玩的攻略,第一項都是碉樓。」阿星告訴記者,在江門馬降龍村,他體會到了「李子柒」式的中國鄉村生活。
說起最獨特的體驗,阿星說:「當然是第一次在景堂圖書館收藏的族譜中,我找到了阿公和其他先輩們的名字!」阿星前往尋找族譜的江門市新會區景堂圖書館由華僑馮平山創建于1925年,全省各地的族譜收藏是這個近百年歷史的圖書館的一大特色,部分族譜還提供電子化的檢索服務。
江門、潮州、梅州很多地方都保留了濃厚的華僑文化。2013年,以廣東僑批為主構成的「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廣東首項世界記憶遺產。廣東僑批達16萬件,主要分布在潮汕、江門五邑、梅州等地區。「江門華僑特色街區啟明里有很多百年歷史的老房子,現在不少已經活化利用,除了記錄華僑歷史的僑批紀念館,更多是現在年輕人的消費場所,例如咖啡館、酒吧等。在廣東處處能找到這種傳統和現代的融合,在江門京梅村,蔡李佛拳祖堂中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打着傳統的中國功夫,也有現代化電子展示屏介紹這一拳派從廣東走向全球的歷史。」
阿星在廣東找到了不少海外華人生活方式的出處。在潮州,在載陽茶樓喝着工夫茶聽潮劇,在青龍古廟看精美的嵌瓷、木雕和壁畫,這些都讓阿星想起了海外華人社群中常見的華人生活方式,青龍古廟也是全球潮籍華人重要的文化紐带。
也有海外華人社群的生活方式傳到廣東。在潮州廣濟門城樓前,阿星看到了熟悉的「廿四節令鼓」——由潮州「潮響鼓社」敲響的「立春節令鼓」。「廿四節令鼓」1988年在馬來西亞華人社群中首創,是受潮州大鑼鼓啟發,在岭南獅鼓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肢體表演、傳統書法藝術而成,其誕生與華僑息息相關。1998年,「廿四節令鼓」傳回中國,很快得到「共鳴」。目前,全國有90支節令鼓隊,近四分之一節令鼓隊集中在潮州。
因為生活方式相同、血緣相親等,廣東一直是華僑投資的熱土。統計資料顯示,近40年來,海外僑胞捐助廣東教育、衛生、體育、工業、農業、交通等方面社會公益項目超過5萬多宗,折合人民幣約600億元,僑捐項目遍布全省城鄉。
除夕當天,阿星和朋友一起到梅州體驗年夜飯。在松口老鎮,探訪了百年歷史積澱的老街,記錄了銘刻在移民廣場上雕像里關於客家僑胞移民到世界各地的歷史。再到松口百年圍龍屋仁壽莊,豪氣的盆菜,寓意盆滿缽滿、福財滿盆;紅紅火火的家常碌鵝,象徵子孫延綿、好意好事;鮮甜的白灼蝦,生生猛猛、健康活躍;最百搭的蠔豉燜豬手,好事順手;嫩滑的清蒸鱸魚,蒸蒸日上、年年有餘……美食、團聚是這一天中國人的主題。
「大家都為過年而忙碌,為團聚而乾杯。這一刻我也懂得了阿公心心念念的年味。」阿星說。
策劃:趙楊
統籌:謝苗楓
監製:王勇幸
撰稿:王勇幸 尹珏文
視頻/配音:王勇幸 尹珏文 許曉鑫
出品:GDToday
支持單位:梅州市委宣傳部、江門市委宣傳部、潮州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