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正經歷新的動蕩變革。作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發展的藍圖,中共二十大報告重申要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為什麼中國改革不會停頓?中國改革獲得巨大成功的奧秘在哪?或可從思想文化史中找到答案。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分享對中國深化改革的看法。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在中國幾千年來經濟思想演變過程中,改革思想處於什麼地位?其核心內容是什麼?這些內容和今天中國的改革理念有何呼應之處?
張燕生:改革理念在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和實踐中均有體現。早在先秦文化典籍《周易》中,就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表述。在《論語》中,也有「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等推崇改革的內容。此後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北宋王安石變法也都包括經濟改革。
兩次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讓中國人意識到自己遠遠落後於西方主要國家,同時目睹日本等國實現崛起,這時真正的改革思想開始勃興。當時改革思想的主要內容,就是正視東西方發展水平懸殊的現實,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政治經濟制度、思想文化,實現國強民富。
從更深層看,近代改革思想的核心其實就是要回答幾個問題:中國究竟為何會落後?怎樣實現復興?如何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這也是貫穿整個中國改革史的主線。今天中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其根本目的正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和近代以來改革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中新社記者:從思想史角度,您如何評價當代中國改革的意義?
張燕生:中國經歷過漫長農耕文明發展的傳統社會階段,在這樣一個國家,改革思想、改革精神、改革實踐能從近代的「星星之火」,逐漸發展成現代的「燎原之勢」,得到全社會的一致認同和共享,深深扎根在當今中國數代人的頭腦中,堪稱「中國改革奇跡」,來之不易。這個過程中,當代中國的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新社記者:縱觀45年中國改革史,您認為中國做對了哪些事?
張燕生:毋庸置疑,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巨大。1978年中國經濟幾乎處在崩潰邊緣,而2021年中國GDP佔美國GDP的比重已經超過70%。
從世界範圍來看,改革並不必然走向成功,成功往往是「例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社會主義國家都在轉型,其他很多發展中國家也在推行改革,但都沒有獲得理想的結果。所以,中國改革的巨大成績更顯難能可貴。
如果要總結經驗,中國在改革理念上一直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這是最成功之處。這16個字說來平常,但做到並不容易。因為這意味着要敢於正視歷史和現實,敢於打破長期以來的一些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包括一些被時人認為不容置疑的鐵律,真正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1978年,在中國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中國共產党人正是以非凡的勇氣和智慧,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從具體策略來看,中國改革特別是經濟改革做對了三件事: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大方向,穩步有序推進;第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從勞動密集型的代工貼牌、產業鏈供應鏈低端起步、汗水驅動的傳統產業開始,執行出口導向的外向型工業化戰略;第三,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和經濟全球化,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
中新社記者:您如何評價未來中國的內外環境?有人擔心中國可能因內外壓力放緩改革步伐,您怎麼看?
張燕生:全球疫情還未結束,以烏克蘭危機為代表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仍在持續,大國戰略博弈升溫,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劇變。國內發展條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現在也遇到一些周期性和結構性問題。但是不能據此認為中國改革會放緩。
首先,經過40多年改革歷程,中國上下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已形成了有重大而深遠影響的廣泛共識。換言之,改革在中國有強大的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這是改革不斷深入的重要基礎和關鍵條件。
其次,中國是一個很善於「睜眼看世界」、主動利用外部壓力的國家。翻開當代中國改革史,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通過加入世貿組織倒逼國內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在「與狼共舞」中提高自身產業國際競爭力。外部壓力加大從來不會令中國改革步伐遲滯,反而會激發中國的危機意識,將壓力轉換為推動改革進一步深入的動力。
再次,解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也需深化改革。現在中國經濟遇到的很多問題是體制性、結構性的,反映在目標多元的背景下,體制機制、治理效能跟不上形勢發展需要。在這種情況下,加快改革、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勢所必然。
當然也要看到,現在教條主義、形式主義、「不作為、亂作為」的官僚主義現象仍較突出,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礙,今後還需着力加以解決糾正。
中新社記者:新形勢下,您認為今後中國哪些領域改革值得期待?中國深化改革將給世界带來哪些影響?
張燕生:首先是科技體制和教育體制改革。這是當前最需要重點突破的,因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關乎中國高質量發展全局。其次是要素和資源市場化改革,應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高標準的市場體系,真正建立「好的市場經濟」。
中共二十大報告已經明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因此,未來30年中國改革必須始終服務於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不能偏離這個方向。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將對世界經濟產生越來越大的外溢效應。2013年到2021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8.6%,超過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在此情況下,中國堅持市場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助於推動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這不僅將成為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也將為陷入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新的活力。(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