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中鹽組合港啟動儀式暨業務推介會在中山舉行,標誌着「鹽田—中山」組合港線路正式開通,這也是2023年開通的首條組合港線路。新線路的開通意味着中山及周邊外貿企業可充分利用「兩港合一」的組合模式,進一步縮減通關時效和降低物流成本。
深圳鹽田港是華南地區國際航線最密集、世界上單體最大集裝箱碼頭,憑借20多個天然深水泊位和超大型船舶服務能力,成為歐美在華南首選掛靠港。但鹽田港的發展始終受後方陸域面積狹小、港區集裝箱堆存資源緊缺等因素製約。而中山港,地處珠江三角洲中心偏南,水路溝通珠江三角洲河網,公路與廣深珠高速公路相連接,水陸交通便利,從中山市輻射至珠三角和西江流域,腹地縱深廣闊,與鹽田港恰成互補。
家電、燈飾、五金等商品是中山市出口的優勢產品,但長期以來,受地理環境因素限製,大型貨輪無法駛入珠江水道沿線的中山港等內河港口裝卸,許多外貿貨物需轉運至深圳、廣州等港口出口,企業需要派員往返兩地辦理通關手續,不僅影響通關效率,也增加了企業成本。
在「大灣區組合港」模式下,依托區塊鏈、物聯網等技術優化資源配置,鹽田港和中山港共享港區代碼,實現港口間信息互聯互通、海關監管互認。同時,將沿江支線港作為沿海樞紐港的延伸,出口貨物在中山港「一站式」完成報關申報、查驗等海關通關手續,通過駁船調撥至深圳蛇口、鹽田等港口,直接換裝船出口。全程只需「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有效推動海運物流運輸鏈條順暢銜接,大幅壓縮企業通關時間和成本,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
據統計,「大灣區組合港」項目啟動三年來,已累計開通線路28條,覆蓋大灣區近90%城市,進出口吞吐量超35萬標箱,貨物平均堆存期由7天縮短至2天,有效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一體化發展,增強港口群的國際競爭力。
下一步,深圳海關將持續深化「大灣區組合港」等各類物流便利化改革項目,採取務實管用措施進一步助力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記者 姚誌東)
頂圖:深圳海關關員對「大灣區組合港」貨物開展現場監管(深圳海關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