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 張曉曦
「台青選擇大陸市場是個很正確的選擇,能通過熟悉的語言文化快速融入當地生活,進而跟隨廣闊的市場同步成長。」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來自台灣、扎根大陸金融行業發展多年的青年黃柏翔如是說。
2006年,黃柏翔第一次來到北京。他還記得,那一年正是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金融業過渡期結束之年,也是大陸實施「十一五」規劃的起步年,大陸金融業正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經濟,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是在那時,他看到了未來自己在大陸發展的機會。
於是,當2014年取得台灣政治大學金融博士學位後,黃柏翔毅然選擇到北京的央企——中國光大集團工作,並希望通過熟悉的語言文化,融入大陸的發展。
「我第一次來北京的時候,是北京舉辦奧運會前,很多地方都在大興土木,這些年來,無論是城市建設、公共交通、生活便利度等方面,確實讓人感到發展的快速。」黃柏翔說,他見證了北京從僅有幾條地鐵線路、到十幾年間增加到二十多條,除了地鐵外,共享單車、滴滴打車等也很方便,讓他着實驚嘆大陸的快速發展。
在大陸從事金融行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同等待遇」和「求同存異」。作為一名台胞,他表示自己很榮幸地參與到國家發展的進程中,並見證了很多重大成就的取得。「大陸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通過給予同等機會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這成為我們未來用實際行動做好兩岸融合發展的『溝通者』、正能量的『傳播者』,講好台青在大陸發展的故事,進而相向而行、攜手並進的最大底氣。」他說。
在「求同存異」方面,他說,集團很尊重他作為台胞的身份與在台灣求學的經歷,為他提供在金融領域定向交流、合作與鍛煉的舞台,並連續兩年推薦他參加集團的徵文比賽;同事們也給予他力所能及的幫助,讓他獲益匪淺。
除了本職工作,黃柏翔還經常參與公益活動,包括在新冠疫情期間,他曾參與發起約200位台青的募款活動,籌集到口罩、防護服等物資,並寄送至大陸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希望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疫情期間,他還曾在不少北京台青的支持下,組織了「150個台灣暖心便當贈在京過年台生」「政大人公益講座服務在京台胞」等活動,讓大家感受到「北京溫度」。
「大陸落實、落細各項利民舉措,是我留下發展的關鍵因素。」黃柏翔表示,選擇到大陸企業工作,他得到了很好的基礎保障,擁有升遷評優的機會,也感受到了大陸方面考慮台青福祉、吸收台青意見的精神。很多契人心、匯民意的舉措,讓他對扎根大陸、築夢未來更有信心。
黃柏翔也對有意向到大陸發展的台青提出了建議,一方面是希望他們放眼全球,理解世界經濟、政治、環境的變動;另一方面,也要適應兩岸存在的部分差異,融入大陸環境,懷抱復興中華民族的夢想。
「其實現在很多台灣青年都是先到大陸讀書,之後留下來的,很多東西他們可能會比我當時更熟悉。」黃柏翔認為,現在很多更年輕的台青,比他更具有優勢,希望新一代的台青能夠循序漸進,在融合中實現更好的發展。(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