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2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稱,目前的各項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即所謂「辣招」)維持不變。
他表示,去年購置住宅物業人士當中,超過九成屬首次置業。考慮到買賣或轉讓住宅及非住宅物業須繳付的從價印花稅(第二標準稅率)的稅階,自2010年都未有調整,決定對此作出調整,主要目的是減輕一般家庭首次置業的負擔,特別是中小單位。有關調整將按今日在憲報刊發的《公共收入保障令》即日生效,預計這項措施將會令37000名買家受惠,政府每年因而少收約19億元。
陳茂波指,已預留1500萬元,研究及落實加強「組裝合成」組件供應鏈的措施,以推展2022年《施政報告》的新舉措。研究範圍包括「組裝合成」組件生產、運送、貯存和認證等事宜,亦會探討於北部都會區設立生產和貯存用地,及促進與大灣區的協作和完善「組裝合成」供應鏈。
另外,陳茂波說,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興建約3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長遠房屋策略》的供應目標高約20%,可以滿足未來10年約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另外政府已覓得8幅土地作興建「簡約公屋」之用。
陳茂波表示,土地供應方面,未來五年,會通過賣地計劃及鐵路物業項目,向市場提供可興建不少於72000個私營房屋單位的土地,規模較上一個五年期增加近一倍。
房屋供應方面,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興建約36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長遠房屋策略》的供應目標高約20%,可以滿足未來十年約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至於過渡性房屋,截至去年年底,約7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已投入服務,預計未來兩年另外有約14000個單位相繼落成啓用。私營房屋方面,估計由今年起計的5年內,私人住宅單位每年平均落成量超過19000個。截至去年底,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單位潛在供應量,維持在較高水平,約為10.5萬個單位。在推動公私營協作方面,施政報告提出「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資助房屋先導計劃」,政府正在制訂先導計劃的政策框架,並計劃在今年稍後時間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