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內地經濟復蘇建設是香港企業疫後起飛的一條快速「跑道」,一直以出口為主的香港企業如何抓住機會,快速拓展內銷市場呢?本報記者8日連線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吳傑莊,他表示,中國內地是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加上國家「內循環」的政策加持,會產生大量的消費需求,包括產品和服務,所以香港廠商應該加快「出口轉內銷」的步伐。港企在大灣區市場具有相當獨特的優勢,包括香港品牌聲譽及善於引進外國優質產品等,要善用優勢,以大灣區作為跳板進一步開拓內地龐大的內銷市場,同時分散只從事國際市場所帶來的風險,乘着大灣區加速復蘇的良好勢頭,及早謀劃和部署,把握個中機遇。
吳傑莊說:「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融合的國際都會,疫情之前每年有幾千萬的遊客到香港來購物,包括香港本地產品和外國產品。但是過去,香港企業基本都以外貿為主,而現在大灣區基本是一小時生活圈,相當於把香港700多萬人口的市場擴展到7000多萬的市場,它的機會就大了很多,而到大灣區的發展成本卻沒有多很多。香港通關那天,我就去深圳吃了夜宵,然後返回香港,很快很方便,第二天早上就可以上班。我覺得香港中小企可以享受到大灣區的發展紅利,能夠獲得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雖然香港品牌一直深受內地消費者青睞,但內銷與外貿的做法截然不同。吳傑莊表示,無論是消費者的品味和習慣、銷售和宣傳渠道,港商都要重新學習、重新適應。不少港商對大灣區內銷市場了解不足,包括市場環境、內銷市場銷售渠道、營商環境信息,以及客戶信貸和風險資料等,對相關專業服務支援需求殷切。
如何助力「香港品牌」如何拓展內銷市場,吳傑莊建議進一步放寬對港商及港資企業產品的內銷法規限制,例如《外資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容許「香港品牌」在內地各地有更大的內銷權,以鼓勵港商改變在內地生產再出口以外銷為主的經營模式,轉而以開拓內地市場作為長遠發展目標,開發針對內地市場、有益於內地民眾的產品。同時,還應優化內銷申報納稅政策。海關總署曾發布「關於調整加工貿易內銷申報納稅辦理時限」的公告,對符合條件按月辦理內銷申報納稅手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加工貿易企業,由以往每月15日前對上月內銷情況進行保稅核注清單及報關單的集中申報,放寬至在不超過手冊有效期或賬冊核銷截止日期的前提下,最遲可在季度結束後15天內完成申報納稅手續。以上政策是否還有優化的空間,還需要相關部門再做考量。
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
吳傑莊說,企業轉內銷最困難最薄弱的環節就是建立銷售渠道網絡,搭建數字化銷售平台是必然要走的路。 阿里巴巴已為168.com設定外貿端區統一入口,從大數據運營、商貿支援等重點服務。但是我們仍缺少官方的、權威的、更便捷的銷售平台或商城,尤其是當下用戶的購買習慣已經轉移到移動端操作,建議由政府牽頭整合已有的優質電商渠道,打造權威可信的線上平台,讓香港優質的產品走出來,也讓內地的居民享受到正品商品。
此外,拓展內銷可能會出現客戶信貸、放賬風險等問題,相關部門可更多更廣地幫助港商了解如何為內銷業務進行盡職審查、訂立控制風險預案,積極拓展內銷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