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館長訪談丨【有片】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嶺南播種子 香港建綠洲

館長訪談丨【有片】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嶺南播種子 香港建綠洲

責任編輯:高心雲 2023-03-27 08:33:55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位處華南,獨特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造就這個中西文化薈萃的國際都會。正如鄰近沙田郊區的香港文化博物館,恍如一片石屎森林內的「文化綠洲」,在館內能認識香港、華南地區,乃至世界的藝術及文化。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未來想打造一間能夠反映香港城市文化特質的博物館,並將博物館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樑,讓觀眾在館內與世界文化接軌。

8.png

2000年落成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建築上採用四合院布局,富有中國傳統韻味。

    走進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常設展覽,讓人不禁生疑,莫非走錯地方?只見展廳入口大熒幕上播放不同時代的明星偶像表演片段,展示了過去60年香港流行文化的變遷。走進展廳,還能看見數十年前流行的物品,收音機、海報、唱片、漫畫、玩具等,與其他展示藝術品、古代文物的博物館大為不同,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香港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對記者解釋,博物館作為一座城市的「名片」,既展示城市軟實力,也讓海外旅客快速了解該城市的特質及過去發展的情況:「文化就是生活的呈現。信仰、衣着、消閒娛樂等均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這所博物館最重要的主題。」

    曾經的文化沙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曾被稱為「文化沙漠」,但那時本地的文學、影視等文化產業其實發展蓬勃,只是當局欠缺適當的推廣。林國輝1994年投身文化行業,多年來見證香港文化藝術發展,他認為回歸前的政府對於文化建設的確不太重視:「八九十年代的博物館是專注研究與收藏的機構,市民對博物館認知程度低,那時文化設施不多,連圖書館也不是每區皆有。我入行時有朋友甚至不知道香港原來有博物館。」館長回想香港歷史博物館前身「香港博物館」,早年只租用尖沙咀碼頭附近的大廈單位作為館址,到他入職時才搬到九龍公園兵房(現今香港文物探知館館址)。由於是舊建築物改建,加上展廳面積僅有一千多平方米,參觀路線有很多限制。「不過在有限的資源下,時任館長仍努力與內地機構合辦展覽,例如曾與中國科學院合辦恐龍展,成功引起公眾注意。」當時博物館雖不及現時般配套完善,但可見館方對於文物的選擇亦不止一味曲高和寡,而是開始考慮如何透過展品發揮教育功能,拉近與市民的距離,提升觀眾對歷史文化的興趣。 

    館長憶述,特區政府成立後增設專門統籌文化藝術相關活動的康文署,香港博物館的發展亦有所轉變:「康文署成立後,文化藝術領域的規劃、資源管理變得更有系統。現時康文署旗下的15間博物館,不少是特區成立後才建設,包括香港文化博物館,署方在投入博物館活動、展覽方面的資源亦越來越多。」從此,各間博物館在策展時會更注重觀眾體驗,啟迪市民思考,「以前的博物館是知識殿堂,讓觀眾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資源。現今互聯網發達,搜尋知識容易,所以現時博物館要做的是串聯不同的媒介,用獨特方式說出動人故事。」

2图片.png

館內藏品讓人回顧過去數十載香港流行文化的發展歷史,恍如走進時光隧道。

    流行文化說好香港故事

    流行文化是香港文化博物館引以為傲的題材,亦折射了這座城市的文化發展歷程。林館長表示,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香港在電影、電視、漫畫、音樂、廣告、設計等領域均有不俗發展,不乏傳播力廣泛的作品,金庸(查良鏞)的武俠小說就是其中代表:「2017年開設的『金庸館』展廳,透過多組展品介紹查良鏞早期的事業、武俠小說創作歷程,及其小說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展出的小說手稿能反映豐富信息,讓觀眾直觀感受作者書寫時的意念。」林館長續指,金庸的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了香港文化創意的一面,作品在六十年代掀起追看熱潮。當時不少市民買報紙後會第一時間翻到連載小說的副刊版追看,甚至帶動報紙的銷量,這股金庸熱潮更傳至東南亞。

3.png

「金庸館」展示了小說手稿,極為珍貴。

    「館方早年為了尋找金庸手稿,通過多方聯絡,終於在新加坡找到《笑傲江湖》的手稿,說服擁有人借展。與當地金庸迷、學者交流時發現,當時新加坡華人同樣對金庸小說十分着迷。」林館長說金庸用一支筆一張紙便與世界華人建立聯繫,成功在文化層面上與中外讀者交流,推動了香港及整個華人社會的文化發展。金庸小說融合了中國歷史文化、電影手法,並非傳統的寫作形式,而且還為電影、電視劇等提供素材,從而誕生主題曲、周邊產品,引發的漣漪效應相當大。「金庸館」展覽有如濃縮地展示了香港的文化藝術史,讓新生代認識、老一輩回顧過去數十載香港流行文化的發展情況。「流行文化能讓觀眾回憶起自己的故事,觀看展品時自會有認同感。」館長預告,接下來會不斷舉辦流行文化新展覽,如即將展開的「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透過展示張國榮的舞台服飾、唱片及影視項目、歌影視獎項及個人藏品等,回顧這位已故巨星在音樂、電影等方面的成就,及他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

    提升觀眾體驗

    回想入行至今,林館長表示香港博物館參觀群體一直以本地居民為主,又以學校團體和家庭觀眾居多,「隨着公眾對博物館認知度提高,遊博物館漸成為文青的消閒活動,近年本館亦多了年輕的面孔,他們相約三五知己前來參觀,對博物館逐漸建立起認同感。」想繼續提升市民大眾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僅透過展品來講述故事並不能滿足時下觀眾。林館長認為,策展角度固然重要,現今更需要透過不同的設施、配套來吸引觀眾。如「金庸館」除了展示手稿、書籍、報紙等,館方並特意邀請動漫藝術家創作金庸筆下的小說人物,「利用幾分鐘短片讓金庸的小說人物黃蓉、郭靖等動起來,甚至還原小說中『降龍十八掌』的武術招式,將腦海中的小說畫面栩栩如生呈現,帶給觀眾嶄新觀展體驗。」

5.png

博物館藏品豐富,共有超過12萬件藏品,大部分均與香港流行文化有關。

    李小龍聯繫世界

    博物館於2021年開展「平凡·不平凡—李小龍」展覽,細緻地講述功夫巨星李小龍的人生哲學和心路歷程。林館長表示李小龍不止影響了一代人:「他對藝術有嚴謹追求,沉醉於功夫的推廣,讀大學已開始教其他人打功夫,堅信中國武術值得向世人推廣。」館方為了讓前來參觀的市民及遊客進一步認識這位武術宗師,特設大型光影展品「我·武·無」及互動項目,透過多媒體影像創造360度全景空間,藉光纖投影互動裝置營造出流水、瀑布的效果,配合李小龍的電腦動畫影像、特效、音樂及「Be Like Water」等金句,體現李小龍「為人應如水」的人生哲學。這種時下大熱的「沉浸式展品」,讓觀眾沉浸其中,全感官體驗李小龍的自我實現理念,從中領略他如何用功夫與電影聯繫世界。

4.png

「平凡·不平凡—李小龍」展廳內的大型光影展品「我·武·無」,突破了一般展覽的框架。

    林國輝坦言,近年市民大眾對香港歷史、文化的興趣增加,加上政府加大資源配合,文化博物館近二十年舉辦過不少大型展覽,從秦始皇兵馬俑到清明上河圖,再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都曾在該館展出。另外,也曾經從羅浮宮、大英博物館引進專題展覽,令香港觀眾欣賞到重量級的國際大展,這些重要的展覽,都令林館長特別有感覺,認為文化博物館與市民的距離的確拉近了。

    這間藏身於沙田公園旁、坐落於城門河畔的博物館,恍如「文化綠洲」與周遭的園林互相輝映,期待這片綠洲在不久將來能擴展到全香港,讓這座城市成為茂密的文化「叢林」。

    重視年輕觀眾

    要營造更濃厚的文化藝術社會氛圍,必須培養下一代對藝術的興趣和拓展觀眾年齡層。林國輝館長十分重視對年輕觀眾群體的培養,認為一間博物館不但要搜集、整理儲存及展示文物,也要肩負教育下一代的責任。為此博物館有系統地針對年輕觀眾提供不同的活動:「館方每年會舉辦為幼稚園和小學觀眾群體而設的『博物館小先鋒』,小朋友可優先參加館內的活動及工作坊,了解博物館的運作。」林館長介紹,還有面向中學觀眾群的「文化新人類」活動,以博物館為互動學習的平台,參觀館內的文物修復室、藏品倉庫等,並會介紹展覽的策劃工作,讓學生透過在博物館學習和實踐,提高他們對本地文化的興趣。

6.png

「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是文化博物館與海內外設計師交流的重要展覽。(圖:香港文化博物館提供)

    館內增設打卡位 

    在社交平台打卡是時下年輕人的潮流,博物館亦特意在展覽設置形形色色的「打卡位」,並在社交媒體上載打卡照片、與不同社交媒體合作宣傳,吸引年輕人參觀。如早前舉辦的「眾裡尋她——南京博物院藏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展」,展廳入門處設置的巨型萬花筒投影裝置,便符合了時下打卡元素,色彩繽紛、古色古香的展廳恍如讓人穿越到古代,年輕觀眾都忍不住拿出手機拍照。「本館是相對『年輕』的博物館,不但展品較為貼近民生,題材亦更生動活潑。」林館長希望透過社交媒體接觸年輕人,讓更多人認識這一座代表了本土文化的博物館。

7.png

早前館內展覽的巨型萬花筒投影裝置,成為年輕觀眾打卡熱點。(圖:香港文化博物館提供)

    積極推動海內外交流

    香港文化博物館向來積極推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除了爭取借用外國珍貴文物到港展出,亦會借出香港藝術、文化藏品予海內外合作機構。林館長告訴記者:「一方面引進展覽,一方面送出展覽,在海外和內地博物館之間我們作為橋樑角色。譬如館內專門展示與趙少昂有關的畫作、資料的『趙少昂藝術館』,趙氏在香港傳揚嶺南畫派精神數十年,對於本地藝術發展極為重要。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內地亦有不少博物館藏有趙少昂的作品,館方希望能借到展品,在香港籌組展覽,之後再與海內外借展單位交流,藉此介紹嶺南文化、書畫對香港藝術發展的影響。」 作為一間綜合博物館,除文化、歷史外,舉辦的展覽亦涵蓋藝術、設計部分,其中設計作品更是館方的重點收藏,並會定期舉辦相關展覽及活動,包括自2001年開始,每三年與香港設計師協會合辦一次「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每屆均邀請世界各地的設計師參與,由評審團選出入圍及得獎的優秀作品。「海報三年展」的評審團由不同地方的專家組成,如2021年邀請內地的畢學峰、瑞士的埃里奇.布里奇、日本的奧村革叉正、德國的莉莎.龐倫格組成評審團,四位評審並捐贈其海報及分享評審感言,觀眾在欣賞海報作品的同時,也能提升審美水平,同時促進文化交流。「今年會繼續招募海內外的設計師提交作品到香港,更計劃向內地設計者宣傳參賽,進一步推動海內外交流。」林館長說。(記者:Janice 攝影:崔俊良)

責任編輯:高心雲 館長訪談丨【有片】文化博物館總館長林國輝:嶺南播種子 香港建綠洲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