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廣東省水文條例》(下稱《條例》)頒布實施十周年,記者今日(29日)從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條例的頒布施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為全省水安全保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對港澳地區供水開展了大灣區重點水源地水量水質監測,做好非汛期珠三角咸潮分析和壓咸補淡技術服務,確保港澳地區經濟社會供用水安全。
2013年1月1日,《廣東省水文條例》頒布實施,至今已施行十年,在指導廣東省水文網站建設、檢測能力提升和管理體制完善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省水利廳副廳長申宏星介紹,目前,全省各類水文監測站點達到4092處,較十年前增長了近一倍,水文站網密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水文監測能力顯著提升,水文監測要素的全面性、在線自動監測水平和實驗室檢測能力均位居全國前列。另外,水文為水利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服務支撐,精準及時的水文測報,構築水旱災害防禦的首道防線;科學專業的技術支撐,保障了水資源高效管理與保護;先進有效的水生態監測,鞏固了河湖生態系統健康保護;詳實準確的水文數據,夯實保障了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的基礎;快速響應的監測技術,鍛煉了應對突發水事件的先鋒隊伍。
全力保障對港澳地區供用水安全
在保障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方面,廣東省水文局局長廖征紅介紹,為積極助力「雙區」和三大平台建設,水文部門全力做好水安全保障工作, 一是完善了大灣區水文機構建設。在大灣區已有的4個水文分局基礎上,2015年新成立了清遠水文分局,為服務北江防洪調度、保障廣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2018年掛牌成立了深圳水文分局,為深圳對標國際先進城市,建設國際一流城市水文典範提供了機構保障。二是不斷提升基層水文服務能力,2021年起,廣東水文以水文測報中心為基礎,全方位構建水文測報一體化服務體系,大力提升市、縣級水文測報能力和服務水平。成立了49個縣(區)水文中心,分批推動開展縣區級水文服務,不斷強化水旱災害防禦和經濟社會發展支撐能力。三是全力做好水安全保障支撐,在對港澳地區供水服務方面,開展大灣區重點水源地水量水質監測,做好非汛期珠三角咸潮分析和壓咸補淡技術服務,確保經濟社會供用水安全。城市水文方面,在佛山建成了全國首套城市內澇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為佛山城區的防洪排澇、應急調度和交通指揮提供決策支持。下一步將在廣州開展城市水文規律研究和內澇預報預警技術探索,為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建設、「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優質服務。
廣東水資源支撐全國10.9%GDP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廣東水文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等方面可以提供哪些支撐?對此,申宏星表示,廣東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排名全國第5,但人均年佔有水資源量僅為全國水平的73%,以全國6.6%的水資源量保障了全國8.9%人口的用水需求,支撐了全國10.9%的GDP。為滿足新時期水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廣東水文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水資源服務與保障。
2012年起,廣東水文通過對取用水相關約束性考核指標的監測、統計及分析,在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工作中發揮了關鍵的「技術裁判員」作用,為廣東省取得國考優異成績提供支撐保障。十年來考核成效顯著,在GDP持續增長的情況下,全省用水總量下降速度高於全國和同類型南方豐水地區平均水平,其中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6.4%、62.4%,有力支撐了廣東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面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新問題,廣東水文不斷強化自身本領,用心服務供用水和生態安全保障。持續推進水生態監測工作,監測站點從74座水庫增加到161座水庫及3條河流,數量領先全國。建成了流溪河水生態綜合監測站,開展了水量水質水生態聯合監測技術應用及分析研究。同時通過開展全省19條河湖23個斷面生態流量監測及保障服務工作,及時提醒相關部門實施水量調度、統籌生活生產用水,為廣東省河湖生態環境復蘇、水生態系統健康保護提供了重要支撐。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廣東水文部門先後完成了三輪全省水資源調查評價、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廣東省用水定額編制等重點工作,摸清了廣東省水資源「家底」及其演變情況,為水資源管理與保護、水利相關規劃、水網建設、涉水工程設計、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推進綠色發展等提供重要參考與技術支撐。
發布會上,廣東省人大農村農業委副主任委員林進雄介紹了《條例》施行十年來為廣東省水文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的堅法制保障;申宏星對水文部門提升極端天氣的防災減災能力亦做了介紹;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技術支撐專家陳芷菁介紹了水文在服務社會民生等方面發揮的作用,以及社會公眾可通過「廣東水文」微信公眾號、媒體水文科普專欄等渠道獲取水雨情信息、了解更多水文知識。(記者 李芳)
頂圖:廣東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現場 (李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