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紐約時報》9日援引專業人士分析,因軍工行業萎縮已久,歐洲聯盟至少從短期而言無法兌現12個月內向烏克蘭提供100萬發155毫米口徑炮彈的承諾。
據報道,歐盟上月作此承諾,並同意為此斥資21.4億美元。不過,鑑於歐盟國家軍工產能,就連強烈支持烏克蘭的立陶宛外交部長加布里埃柳斯·蘭茨貝爾吉斯也坦承:「可能我們無力達標。」
報道說,歐洲能否兌現援烏炮彈承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歐洲最大炮彈製造商之一、總部位於挪威的納莫公司。該公司由挪威政府和一家芬蘭政府控股的防務企業共同所有,在9個歐洲國家和美國生產並儲存彈藥。
然而,因不少歐洲國家政府不願提高軍費,納莫公司生產安排常常遇阻。公司行政總裁莫滕·布蘭采格認為,多國政府官員需要緊急決策,做好出資支持工業產能擴張的準備,而沒有長期合同這「不可能」實現。
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布蘭采格正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與美國國會議員和國防部官員會晤。在他看來,烏克蘭危機已是俄烏之間「關乎工業產能」的衝突,「我認為我們早就應該意識到這一點,並採取行動」。
實際上,歐洲國家冷戰結束後削減軍費開支,首先「砍」掉的開支就是155毫米口徑炮彈預算。該類炮彈因烏克蘭危機升級而需求暴增,但挪威政府自上世紀90年代初便再未向納莫公司採購。
據《紐約時報》報道,納莫公司如果成功把產能擴張至烏克蘭危機升級前的20倍,有望在2028年年產20萬發155毫米口徑炮彈。然而,這遠不能補充烏克蘭眼下平均每月25萬發炮彈的消耗,而且也耗時過久。況且,即便把歐洲全部生產炮彈的11家軍工廠當前產能相加,也不足以滿足烏方需求。
布蘭采格承認,為完成挪威政府的訂單可能都要花費三年。業內人士預估,挪威政府有意斥資4.08億美元訂購3.5萬枚155毫米口徑炮彈,但合同尚未最終談妥。
在挪威賴於福斯軍工廠的炮彈生產線旁,納莫公司資深員工約翰·阿爾內·伯雷森告訴《紐約時報》記者,企業去年已大量購入金屬和推進劑等原材料,但負責操作生產的機械人等機械設備要到6月才能到貨,在那以前,工廠5月還需要擴容。設備和廠房到位前,產能無法提高。
伯雷森說,企業打算建造新工廠,但2024年底才能完工。而且新工廠需要僱傭更多技術熟練的工人,這同樣帶來挑戰。
納莫公司以外,法國內克斯特公司同樣生產155毫米口徑炮彈。企業執行副總裁多米尼克·吉耶說,為滿足「戰時需求」,企業員工日常班次從一個增至三個,但如果想要產量翻番,還需要更多零件和耗材。
按照吉耶說法,烏克蘭危機去年2月升級之初,「沒人料到如此漫長」,眼下已經持續一年多,歐洲軍工行業「生態系統」內部「確實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