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商報時評】解決勞力短缺 澳門模式可鑑

【商報時評】解決勞力短缺 澳門模式可鑑

責任編輯:楊穎婕 2023-04-12 08:10:37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勞力短缺問題,迫在眉睫,解決不當,非但有礙復常步伐,還將損害長遠競爭力,譬如三跑便恐受累人手不足而無法順利開展工程。昨有消息指,當局正研究澳門模式,制訂針對建造業和運輸業的外勞特別計劃,即准許受聘外勞返回內地居所,毋須強制留港,對於類似趨利避害的建議,各界既是樂見其成,也期望可續群策群力,探索更多實事求是的解困辦法。

 香港勞動人口減少,乃鐵一般事實,絕不能放任不管。最新勞動人口降到376.6萬,較2018年大減約24萬,配合失業率低至3.3%,即近全民就業,反映當前「有工無人做」窘況有多嚴重。當市場根本不夠勞力,單靠調高薪酬作用恐不太大。

 澳門模式的可取之處,乃透過輸入內地勞工,放工後可返深圳、珠海等地家中,從而把居住相關負面影響降至最低。一來,對比輸入海外勞工,聘請家在彼鄰的內地勞工,就不會佔據香港珍貴的土地房屋資源,包括推高樓價和租金。二來,做法也可免去居住相關的隱性聘用成本,反之聘請外傭就須僱主提供住處,現時的護理員和建築外勞亦有由院舍或中介提供宿舍甚而劏房。近年新加坡以至卡塔爾的經驗更顯示,倘無法保障好外勞居住環境,還可能引發示威和人道問題。

 澳門模式能否解香港之困,當然還需要充分研究、論證,香港的實際情況也與澳門千差萬別;然而,香港針對建造業和運輸業先行開放,則可充分發揮近水樓台優勢。比如因應三跑建築工人吃緊,內地援兵通過港珠澳大橋即可直達;運輸業特別是跨境金巴、旅巴的司機不足,內地勞工尚可於內地境內直接交更。中長期而言,由北部都會區到交椅洲人工島的建造工程,皆可沿用上述模式。其優點還體現在減少擾民,因內地勞工不虞深入市區,似透過船上用膳來應對旅客擠擁問題般。此外,當一個環節的勞力需求得以滿足,相關人員也可騰空至別的領域,如原來的機場地盤工可轉到其他地區工作,原來的跨境司機亦可轉職本地司機,甚或轉到待遇更佳的行業或工種。

 須提醒是,任何外勞的引入,必須避免損及本地勞工利益。特首李家超日前已強調,當局有既定政策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機會和收入,例如在輸入外勞時其工資不能低於行業入息中位數;如此,便可確保不會為廉價外勞中門大開,同水平薪酬下本地打工仔的競爭力無疑大有保障。同時,根據實質勞力需要來制訂外勞上限,在整體勞動力大減廿多萬、本地失業率又近乎全民就業的基礎上,除非兩個情況有變,否則適當引入外勞實不為過。

 其實,澳門模式的一大內核,尚在於站到大灣區視角來解決香港問題,繼而發展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香港模式。當中固然涉及思維改變,還須理順兩地可能涉及的政策、交通等對接問題,包括研究為相關內地勞工提供特別過關辦法或乘車月票之類。站得更高、望得更遠,大灣區視角也有利於長遠拓闊市民就學、就業甚而退休等方方面面的空間;勞工事宜作為其一,在澳門成功經驗面前,香港誠宜進一步善加利用「一國兩制」優勢。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責任編輯:楊穎婕 【商報時評】解決勞力短缺 澳門模式可鑑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