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萬曆三十年進士謝肇浙在其所著的《五雜俎》中寫道:「余過濮州曹南一路,百里之中,香氣迎鼻,蓋家家圃畦中俱種之(牡丹),若蔬菜然。」數百年前,謝肇浙在山東菏澤寫下的一句感慨,依然映照着今日當地牡丹之盛景。
數千年來,山東菏澤牡丹花香不絕,離不開廣大花農的世代傳承、堅守。如今已是中國花卉協會牡丹芍藥分會副秘書長的李曉奇,便出生在世代種植牡丹花的家庭。不顧家人反對、以優異高考成績報考園藝學院,再不顧家人反對、放棄高薪回家鄉種牡丹,二十多年間,由最初的種植,到如今的產品深加工,李曉奇正帶領着團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進軍。
李曉奇及其團隊所歷經的蛻變、轉型,也正是目前菏澤市廣大「花農」正在經歷的。
4月9日,以「打造中華文化標識,向世界講好菏澤牡丹故事」為主題的菏澤牡丹國際傳播論壇在菏澤舉行。論壇現場就海外牡丹園建設發出的倡議引發與會嘉賓的關注,而倡議人正是李曉奇。
「我祖父、父親都種植牡丹花,我是出生、成長在牡丹花香中的。」李曉奇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耳濡目染中,他自幼便對牡丹以及相關的書籍、圖冊愛不釋手,「為了更系統了解牡丹,1996年,我報考了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面朝黃土背朝天」,千禧年前,人們對於一個報考農業大學的高材生多持不理解的態度,這些人中也有李曉奇的家人。家人反對的原因有很多,但李曉奇的堅持卻很簡單:喜歡牡丹花。
簡單的理由背後往往蘊含着更為純粹的信念。對牡丹的執念,讓李曉奇從家鄉走了出去;同時也正是因為這份執念,畢業後,他拒絕了眾多單位的高薪挽留回到了家鄉的那片牡丹園,再次如兒時一樣充滿好奇的、一頭紮進了牡丹花海中。
2016年,李曉奇和當地同樣熱衷牡丹花的朋友創辦了穀雨牡丹公司,以牡丹花蕊茶和牡丹籽油為主產品,敲開了牡丹深加工的大門。如今,穀雨牡丹公司的牡丹花蕊茶每年可產20噸,牡丹籽油年產可達1000噸,「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牡丹花的藥用價值、保健價值,我們也正加大研發力度,讓牡丹花開得更艷的同時,讓牡丹以更實用、廣泛的形式走進更多家庭。」李曉奇說。
如李曉奇一樣致力於挖掘牡丹深層價值的人不在少數,相關數據顯示,菏澤全市各類牡丹生產、加工、出口企業達到120餘家,開發出牡丹籽油、牡丹茶、牡丹日化品和牡丹生物醫藥類產品260餘種,產品遠銷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2年實現總產值102億元。同時,菏澤牡丹特色產業入選山東省「十強」產業「雁陣型」集群,國家牡丹種質資源庫、切花牡丹標準化生產基地、世界牡丹大會等22個重點建設項目也正在加快推進。
菏澤牡丹花香愈發濃郁,離不開當地「花農」的守正創新。相關數據顯示,菏澤全市目前擁有牡丹科研機構20個、牡丹專利200餘項,制定各類牡丹產業標準60餘項;今年以來,「彩色油用牡丹」「鮮切花牡丹技術研究」兩項新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空白;菏澤牡丹產業技術研究院成功獲批省級新型研發機構,下設牡丹藥用工程、牡丹籽油工程、產品檢驗檢測、品種選育和組培快繁工程等4個牡丹技術研究中心:牡丹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品改良的基礎更加堅實。
如今,一個對於菏澤牡丹產業發展的判斷正在當地「花農」間漸漸成為共識:歷經了近年來擴大種植面積、研發深加工產品兩個階段後,菏澤牡丹目前正在進入第三個階段:永不凋謝。
牡丹花何以永不凋謝?那便是將其以書畫、文學等形式保留下來、傳播出去——講好菏澤牡丹的故事。
「牡丹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着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美好寓意,與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高度契合。」菏澤市委書記張倫在菏澤牡丹國際傳播論壇致詞中表示,菏澤人把對牡丹厚重的熱愛融入生活方方面面,種牡丹、畫牡丹、雕牡丹、繡牡丹等大量文創名品,綻放出「永不凋謝的牡丹花」,「今天,菏澤把這份對牡丹的愛戀向海內外朋友推介,願與四海賓朋同賞國色天香、共敘牡丹情緣、續寫牡丹傳奇。」(記者 侯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