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亞殘運於今年10月9至15日上演,一眾運動員都正積極備戰,力求為港爭光。自80年代起,香港殘疾運動員於國際舞台成績驕人,逾半世紀以來,他們每一位親身演繹何謂拼搏精神及夢想無界限,以成績和排除萬難的無比堅毅意志,一點一點改變社會大眾的既定看法,成就今天的殘疾人體育運動發展。50年一路走來,通往體育夢殿堂的歷程半點不易,卻沒有難倒他們。
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創立50周年金禧,自八十年代起推動本地殘疾人運動發展,成就一代又一代殘疾運動員的體育夢。
香港殘疾人運動發展50年耀眼國際
回望過去半世紀,香港早於80年代誕生首批殘奧金牌得主,首面殘奧金牌由曹萍、梅艷玲、黃英和黃玉薇於1984年英國斯托克·曼德維爾殘奧4x100米接力奪得;早期有名的精英運動員有劉軾、鄺錦成、馮月華等。在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HKSAPD)等組織的努力推動下,香港殘疾運動員精英輩出,不少名字更是深入民心,包括香港第一位奧運4金得主張偉良(輪椅劍擊),BC4 級個人賽兩度封王的梁育榮(硬地滾球),殘奧6金得主及世界紀錄保持者「神奇小子」蘇樺偉(田徑),香港首位同屆殘奧連奪4金的劍擊女運動員余翠怡,以及於2020東京殘奧為香港摘下史上首面奧運/殘奧羽毛球獎牌的陳浩源。他們克服無數挑戰,拼搏故事感動了一代又一代香港人,也為下一代運動員擔任「前鋒」,鋪展傳承之路。
蘇樺偉認為,每次比賽都是與自己競賽,無論結局,總有得著。
蘇樺偉認為,每次比賽都是與自己競賽,無論結局,總有得著。已退役的殘奧6金得主、男子T36級200米徑賽殘疾人士世界紀錄保持者「神奇小子」蘇樺偉,回想田徑生涯的開端:「最初接觸跑步,是以復康為主,純粹想身體健康;就這樣愛上了跑步,便繼續跑下去了。後來在一個HKSAPD為特殊學校舉辦的周年田徑錦標賽中,被發掘出來。」
對每一位運動員而言,每一場比賽都是挑戰,蘇樺偉指,能一直堅持的原動力非常簡單:「有目標,便想繼續追。當時100米目標是11秒左右,我的紀錄是 12秒15,所以每次比賽都想突破自己,與自己競賽。」他寄語新一代年輕運動員:「每次比賽,都要懷著一種心情,是與自己的競賽。只要堅持,永不放棄,無論結局,總有得著。」
朱文佳:突破自我發掘更多可能性
現役香港傷殘羽毛球運動員、2020東京殘奧短肢組羽毛球銀牌朱文佳,是在一次與朋友打球時,有人(一位前港隊隊友)主動走上前,去叫他試試,便走進了體育世界。「當時是抱着嘗試心態,難得有機會,何不一試?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能成為運動員,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把握機會。人生苦短,我想趁還年輕嘗試突破自我,發掘更多可能性,毋懼身體限制、他人眼光,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不管成敗,都不失為一個寶貴的人生經歷與回憶。」
朱文佳東奧奪銀,為港爭光。
他又回想一開始成為傷殘運動員時,一切都很好奇,「特別是踏入體育學院,看到平時在電視上見到的港隊運動員,而自己能與他們在同一地點訓練,感覺十分奇妙。見到他們盡力灑汗訓練,自己內心都希望做到,由此推動了我,要成為一個更好的運動員。」在教練的指導下,朱文佳不但學到打球,還學到人生道理,一步一步成長,直至在東奧綻放光芒,為港爭光。而自己的蛻變,亦是由教練而起。「2022年日本世界錦標賽決賽,第3局19比20,我還有1分便輸掉。當時教練在場外提醒我釋放自己、相信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不放棄。抱着這信念,我不但追平,還反勝了對手。感受到兩位教練與我同心面對,
與我一起戰勝對手,令我克服了自信不足的問題。」
朱文佳認為,傷殘運動員的發展和支持,正不斷完善。「以往大眾未必認識或關注傷殘運動員,但東奧後大眾很支持運動員,對傷殘運動員的支援亦更多。特別是2017年體院推出傷殘運動員全職訓練計劃,提供更多資源,讓傷殘運動員能專注訓練和比賽,取得更多驕人成績,突破身體限制。」
鍾婉萍:先天條件不足也可找到出口
剛在3月輪椅劍擊世界盃—意大利站勇奪B級花劍個人賽銅牌的「女劍手」鍾婉萍,原來也是為強身健體而接觸運動,「後來發現自己很享受在劍擊台上比賽,亦很希望自己可以無悔地盡全力取得好成績,便決心鍛鍊自己,成為專業運動員。」
鍾婉萍在意大利站勇奪 B 級花劍個人賽銅牌。
鍾婉萍的運動路並不簡單,由於身體條件沒有優勢,腰部力量平衡較弱,身形亦比較矮小,曾經一度被勸退劍擊,萌生放棄念頭。不過透過不斷練習,也從不同教練身上學習,鍾婉萍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2013 年第一次於意大利世界盃上取得個人花劍銀牌,感受到即使先天條件不足,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出口。那次比賽,成為了我劍擊生涯中最難忘的一刻,也成了我運動路的轉捩點。」
鍾婉萍認為,成為運動員是一個學習的旅程。不論在體能或技術上,都需要慢慢學習。「以前每件事對我來說很新鮮,也很容易緊張;現在自己已有一定經驗,心態變得比較平靜,表現亦比較穩定。現在比賽我不會太緊張輸贏,而是專注於保持自己狀態,賽後再檢討自己不足之處,從而加強和改善。」
(照片由香港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