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至14日,第四屆北冰洋研究論壇——北極環境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市成功舉辦。會議由聊城大學北冰洋研究中心、黑龍江社會科學院主辦,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大興安嶺分院承辦,聊城大學外國語學院等學術機構協辦。來自中國、德國、法國等國的國內外專家濟濟一堂,共同就北極環境人文的話題展開討論。會議由聊城大學北冰洋研究中心主任曲楓教授主持,聊城大學黨委副書記房增福、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副專員呂英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曲楓教授首先介紹了與會的各位學者與嘉賓,並對他們的參會表示熱烈歡迎。聊城大學黨委副書記房增福在致辭中表示,中國一直積極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北極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聊城大學秉承《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所倡導的尊重、合作、可持續理念,自成立北冰洋研究中心以來,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與長足的發展。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副專員呂英女士在致辭中表示,北冰洋研究論壇是研討北極問題的重要平台,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大興安嶺位於中國最北部的邊陲,是中國緯度最高的邊境地區,是中國最典型的近北極地區之一,在起源、文化上與世界北極地區的民族文化有深厚的淵源,因此在大興安嶺召開此次國際論壇,共同探討新形勢下北極熱點問題具有深層次的意義。
本次論壇共收到學術論文51篇,主要圍繞如下議題展開:北極與近北極地區的環境、人文與區域合作,近北極地區的民族、移民與文化,中國近北極地區大興安嶺的歷史、民俗與藝術等。呼倫貝爾學院民族歷史文化研究院院長孟松林、上海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楊劍、中遠海運集團原專職外部董事蔡梅江、聊城大學北冰洋研究中心主任曲楓教授做了主旨演講,圍繞「關於大興安嶺北麓森林是鮮卑—息慎發祥地的推論」、 「中國北極政策和實踐中的人文紐帶」、「俄烏衝突與北極航運發展趨勢」、「從環境人文到傳統生態知識」的議題展開,引起與會學者的強烈共鳴。
分論壇包含「環境、人文與區域合作」、「民族、移民與文化」、「大興安嶺:歷史、民俗與藝術」三大主題,涉及北極、近北極地區文化藝術、民族歷史、區域研究、社會經濟發展等多個角度。在各分論壇的討論環節,與會專家、學者極具專業性、前瞻性的發言引發了各位學者的熱烈討論與交流,論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黑龍江大學唐戈教授在本次論壇的學術總結中指出,本次論壇共有20多個學科參加,具有學科領域多元、議題多元的特點。唐戈教授對會議提出了展望,希望論壇能夠繼續保持議題、學科領域、專家學者的多元性、加強區域國別視角與自然科學的研究,邀請氣象學、地理學、生態學、野生動植物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的專家參會,進一步豐富、完善會議的學術領域,並進一步加強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銜接的研究,打通北極與近北極的鏈接。
當晚,著名紀錄片導演顧桃先生為與會學者分享了他創作的有關近北極民族生存狀況的影片。
附:聊城大學北冰洋研究中心成立於2018年3月,是我國第一家以北冰洋社會科學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學術機構。該中心成立至今,已與美國阿拉斯加大學、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挪威北極大學、韓國培材大學等20家國際知名北極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
本次論壇以「北極環境人文」為主題。隨着北極及近北極環境與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塑,環境人文已成為北極及近北極研究中的重要理論與方法。本屆論壇以環境人文為主題,不僅要推動北極及近北極人文研究框架的構建,還試圖回應我國新文科建設的需要。(記者 孫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