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本港最常見癌症,當中有近八成患者都是患上「非小細胞肺癌」。近年,政府為晚期肺癌患者提供「免疫治療」資助,可是並非所有患者都受惠。有病人組織呼籲政府放寬資助標準,期望為病人爭取平等醫治機會。
同路人同盟秘書陳偉傑(左一)、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左二)、肺癌患者陳子輝(右二部)、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浩勳(右一)日前舉辦記者會,呼籲政府降低資助門檻。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浩勳指出:「大約60%病人被診斷患肺癌時已是第4期,不適合進行手術。因此,醫學界近來集中研發精準治療,以幫助晚期肺癌病人。8年前免疫治療的推出,令PD-L1蛋白水平患者可選擇單一免疫治療或免疫治療聯合化療,並已有5年國際存活數據,因而成為國際晚期肺癌治療的用藥指標。」同路人同盟秘書陳偉傑表示:「目前約一半晚期肺癌病人屬基因突變,均有不同的標靶藥在資助網幫助他們。惟沒有基因突變的,只有高PD-L1蛋白水平患者獲得資助,希望政府可盡快改善這個問題,將免疫治療的資助擴展至所有適合的晚期肺癌病人。」他慨嘆,每年約300個「低分」的晚期肺癌病人當中,有些住公屋或劏房,可能連一兩針的錢也沒法籌到,家人只能做好心理準備。組織呼籲有關當局可放寬資助標準,令「幾分之差」被拒諸門外的患者,不致失去治療的機會。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浩勳指出,不論「高分」或「低分」患者,同時接受化療及「免疫治療」都能提高他們的存活率。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多年來推動政府於癌症藥物支援的發展,她指出政府以生物標記檢測結果以決定病人是否獲得資助。她呼籲:「政府應該針對每一群組病人的『精準需要』,更有效地配對資源,從而讓病人獲得更精準的治療。病人得到適切醫治,康復後能回到工作崗位,更可提供更多勞動力。」葛珮帆又引用其他不同地區,如新加坡、日本、韓國、澳洲、新西蘭及英國等,早已將免疫治療資助全面推展至所有具PD-L1蛋白反應的晚期肺癌病人。因此,她促請政府勿讓本港落後於其他的醫療體系。
肺癌患者陳子輝表示,肺癌治療耗費高昂,希望未來「低分」患者也可獲得資助。
現年68歲、屬於「高分蛋白水平」的肺癌患者陳子輝分享了他的抗癌經歷。他曾在煙廠工作10年,亦曾從事噴油工作10年,每年有驗身和照X光肺片,6年前突然發病,確診時已是第4期。陳先生表示:「當時免疫治療完全未有資助,只能靠兩個女兒及其他親人幫忙,得以開始療程。用到40針,已山窮水盡,正打算放棄。」幸好當時政府宣布將免疫治療關愛基金資助提供予「高分蛋白水平」患者,他因此可繼續療程,完成其後的30多針。現時情況穩定,只需定期覆診,更已重投職場。他感激政府的資助,同時亦希望「低分」患者可盡快盼到資助的曙光。(記者:Kare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