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非裔美國人葆拉·麥迪遜歷經種種困難,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找到了300多名客家親戚。葆拉用書和紀錄片,向大眾分享了她的尋根之旅,引起各界關注。日前,葆拉作為傑出華裔代表重返中國,受邀在廣州舉辦的美國亞太裔傳統月晚宴上發表演講。
跨越山海不倦尋根
「我是葆拉,我的中文名是羅笑娜」,71歲的葆拉·威廉姆斯·麥迪遜(Paula Williams Madison)自我介紹道,「我是一名客家人,也是牙買加人,還是華裔美國人」。日前,亞太-美洲交流會、洛杉磯-廣州友好城市協會以「家族與傳承」為主題,在廣州花園酒店舉辦了一場2023年美國亞太裔傳統月晚宴,葆拉兄妹和他們40餘名客家親戚受邀來到現場。
2023年美國亞太裔傳統月晚宴現場。 記者 楊琪 攝
葆拉有着黑皮膚、捲頭髮的典型非裔長相,單從外表很難將她和中國直接聯繫起來。但在這個活動上,她和堂兄羅敏軍一起,向人們講述了她不遠萬里來華尋根的故事。
「作為一名背井離鄉的非洲人,我的家族僅有一段短暫記載的歷史,因為奴隸制破壞了我們的家族歷史。但作為一名中國人,我的家族族譜有三千年的歷史。我是羅氏家族的後裔,我很高興終於找到了我的家和我的根。」
洛杉磯市長凱倫·巴斯(Karen Bass)也在活動當晚發來視頻致辭:「在這個傳統月中,我們向傑出的亞太裔美國人致敬。同時,特別向葆拉·麥迪遜表示感謝,她的作品分享了她在不同群體中的個人經歷,也向大家展示,盡管存在差異,但我們有更多的共同點。」
葆拉的母親內爾·維拉·洛·威廉姆斯出生在牙買加首都金斯敦,有一半血統來自中國父親。1945年,美國開放了對華人的移民政策,內爾憑借華裔身份移居至紐約,不久後與她的丈夫分居,在哈萊姆黑人社區獨自將葆拉和她的兩個哥哥撫養長大。
「我們的母親看起來像中國人,她身材高挑、舉止優雅,一頭長長的直髮垂至腰間,英文談吐間帶着濃重的牙買加口音。」葆拉向記者回憶到,因為母親的外貌和葆拉三兄妹明顯不同,他們童年時常常感受到鄰里的異樣目光。
葆拉一直知道自己與中國有淵源。「我們幼年時朋友家裏的晚餐菜式是豬蹄和美國芥菜,而我們每頓晚餐都是吃米飯和其他孩子從未見過的白菜。別人家裏掛的是油畫,而我的母親在小客廳裏掛的是一幅用竹框裝裱的中式絹印版畫,她還喜歡擺弄家具和一些物品來做風水布局。」
與許多移民家庭一樣,內爾對子女的要求極高。葆拉8歲那年,有一次將考試成績單帶回家,除了一門得「B」,其餘科目都是「A」。內爾看完成績單嚴肅地說:「我來到這個國家不是為了你只能拿B的,你明白嗎?」在母親的嚴厲要求下,葆拉的哥哥考上了哈佛大學,葆拉也畢業於美國名校瓦薩學院。
後來葆拉以調查記者為職業起點,在媒體從業生涯中斬獲了數不清的獎項和盛譽。她曾擔任美國廣播電台(NBC)和通用電器公司高管,並成為一家媒體公司——非洲頻道的主要持有人。2005年她被《黑人企業雜誌》評為「美國企業七十五位最具影響力的非裔美國人」之一,也曾被《荷里活報道》雜誌譽為年度「影響力 100」人物。
與300多位客家親戚深圳團聚
葆拉(左三)在2023美國亞太裔傳統月活動上與親友合影。 記者 楊琪 攝
內爾常教導子女家庭的重要性,但年幼的葆拉十分困惑,母親移居至美國後,再也沒有回過故鄉,「我們孤獨地生活着,幾乎沒有任何的親人,只有彼此。」那母親的家人呢?葆拉確實問過母親這個問題,但得到的回應是母親的沉默和悲傷。「我們無法融入母親的出生地牙買加,也沒有真正融入我們在紐約居住的哈萊姆社區,而中國這一神秘而遙遠的東方國度更是我們遙不可及的地方。」
2012年,葆拉退休後,決定尋找她的外祖父,憑借兒時的記憶,她回想起外祖父的名字叫塞繆爾·洛。她在牙買加的實地調查中了解到,19世紀初移民到牙買加的中國人大多數是客家人,而每四年就會有一次客家國際會議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在當年的多倫多客家會議上,葆拉和家人發現了外祖父在牙買加生活時期的文件和新聞報道,根據這些線索,葆拉找到了生活在深圳的舅舅羅舞,並寫了一封郵件。
舅舅當時已經88歲了,收到郵件後充滿困惑,但在三周後,分隔大洋兩岸的家人在深圳相見了。葆拉將母親內爾的照片展示給舅舅和94歲的姨媽羅碧玉,舅舅驚嘆:「她和我的父親長得一模一樣!」所有疑慮都煙消雲散。第二天,舅舅帶着葆拉去了羅瑞合村(深圳市客家文化民族博物館),參觀羅氏家族的故居鶴湖新居,並與300多位客家親戚團聚,外祖父那一代人的故事終於浮出水面。
著書拍片回顧家族歷史
葆拉一家人舊照,左一為葆拉媽媽的內爾。 取自紀錄片《尋找羅定朝》
葆拉(羅笑娜)的外祖父叫羅定朝,剛到牙買加時,因為當時還沒有拼音,英國船員擅自將他的名字登記為了「塞繆爾·洛」。羅定朝勤奮聰明,很快在牙買加開起了一家小店舖。後來,招聘了一名牙買加女性在店舖工作,並與她開始了一段感情,之後便有了葆拉的母親內爾(羅碧珊)。但迫於中國傳統觀念和父母壓力,羅定朝另娶了一名中國女子,內爾的母親則帶着女兒離開了這個小家庭。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進入經濟大蕭條,牙買加的小城鎮也無法幸免。由於當地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惡化以及生活水平下降,大量中國人被迫離開,其中也包括羅定朝。臨別時,羅定朝想把內爾帶回中國,但憤怒的內爾的母親拒絕了,就此內爾和父親永遠分離。
相認後,羅氏家族將葆拉(羅笑娜)和內爾(羅碧珊)等人寫入了族譜。如今,羅氏家族開枝散葉,成員遍布廣州、深圳、香港及海外各地。據葆拉介紹,在疫情管控之前,她每年都會回中國3-5次,與中國的家人們團聚。因與葆拉兄妹相認,這個原本聚少離多的大家庭也重新活躍了起來。
憑借多年媒體從業經驗,葆拉將自己的尋根之旅寫成了一本書,並拍攝了紀錄片《尋找羅定朝》,引起許多共鳴。她也因此被亞裔群體所認可,2015 年,洛杉磯華美博物館授予她華裔美國人傳承獎;同年,牙買加中國友誼協會在年終晚會上隆重表彰了她。
成亞裔和客家群體連結紐帶
《尋找羅定朝》書籍和紀錄片。 記者 楊琪 攝
全球化背景下,亞裔群體在美國社會越來越龐大,在採訪中,葆拉多次表現出對自己多元身份的自豪。憑藉資深媒體從業經歷,葆拉積極在業內為亞裔發聲。在2020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她呼籲改變影視作品中對亞裔的刻板呈現,「我們不能總用《摘金奇緣》(這樣的作品)來向白人群體展示我們(亞裔)有錢。我們不僅僅如此」。葆拉還強調,西方媒體應改變一直以來對亞洲女性的過分性化、對亞洲男性的陰柔化呈現,並呼籲亞裔群體聯合起來,推動改變。
葆拉向記者提到,她經常帶她的美國朋友到中國來,讓他們體驗中國的音樂、時尚、食物、文化和商業,從而真正認識中國,而不是停留於以往媒體對中國形象的刻畫。
找到300多位客家親戚後,葆拉迅速接納了自己的客家人屬性,並活躍於客家華人群體中。自她的書和紀錄片出版,許多有相同背景的人向她求助,葆拉也積極利用自己的力量幫助有需要的人尋親。葆拉提到,NBA球星凱爾·安德森(Kyle Anderson)和她同為牙買加美籍華裔客家人,三年前,她曾幫助他的家庭找到在中國的客家親戚。
2015年,葆拉組織了紐約客家會議,藉此幫助許多非裔加勒比籍華人找到在中國的「根」。據悉,今年葆拉還將陸續前往中國台灣和江西省,參與客家交流大會,並在會上分享自己的家族故事。(香港商報記者 楊琪)
頂圖:葆拉·麥迪遜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記者 楊琪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