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20日公布,最新調查研究顯示,全球近十年小腸癌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發病率與各地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有關,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普遍較高。
中大醫學院表示,小腸癌是一種罕見的癌症,早期患者平均五年存活率有八成,但晚期則跌至四成。雖然醫學界一直努力尋求更多小腸癌的相關資訊以達成早期診斷,但仍缺乏全球流行病學數據以了解具體概況。
中大醫學院與環太平洋大學協會合作,首次估算小腸癌的全球分布,並分析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結果顯示,全球近十年的小腸癌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香港的發病人數於十年間增加一倍。
團隊亦發現,小腸癌發病率與各地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人類發展指數(HDI)、不良生活習慣、代謝疾病以及炎症性腸病(IBD)患病率有關,高收入國家或地區的發病率普遍較高。研究人員建議,針對高危人口採取危險因素控制及早期癌症檢測措施,以控制上升趨勢。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研究助理教授黃俊傑表示,是次研究首次為小腸癌的全球分布、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學趨勢提供了最新及全面的證據。各地政策制定者應實施具針對性的循證預防策略,以控制有關風險因素。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補充表示,全球小腸癌發病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可能歸因於環境風險因素的增加,以及隨醫學進步更多人被診斷出來。醫學界值得進一步探索導致這些流行病學變化的原因,為小腸癌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