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20日,正在德國訪問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同德國總理朔爾茨共同主持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21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磋商高效務實,成果豐碩。據報道,兩國在先進製造業和環境保護等領域簽署了10多個合作協議,還就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技術和產業合作達成共識。
北京學者表示,李強此行致力於加強中德合作,並獲得豐碩成果,具有標誌性和實際意義。兩國將在更高水平、以更高標準和更高質量深化合作。
中德政府磋商機制是中德間最高層級的磋商機制,發揮著頂層設計和引領的作用,自2011年啟動以來,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田德文認為,此前受新冠疫情和國際局勢影響,中德政府磋商一度「停滯」,中德高層交往受阻,此次兩國機制性交往的恢復具有標誌性意義,在中歐關係中亦具有強烈示範作用。他表示,中德關係總體上是穩定和確定的。此訪是李強履新總理後的首次外訪,充分體現了中方對中德關係的高度重視,亦為中德深化雙邊務實合作助力。
當前,歐洲經濟受俄烏衝突、能源危機等因素影響,正經歷有史以來最長「寒冬」。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被譽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亦面臨巨大衰退風險。根據德國官方近期披露的數據,德國GDP連續出現兩個季度環比負增長。
李強在同德國工商界代表座談交流時表示,防風險和合作不是對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田德文表示,中德務實合作不僅僅符合中國利益,亦是助推德國經濟的「發動機」。中德間雖然存在着分歧,但是大都是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雙邊貿易一直呈持續增長勢頭。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全球價值鏈研究院院長殷曉鵬用兩個「轉型」概括此次中德互動。一是德國對華認知從「脫鈎斷鏈」向「反脫鈎」轉型。他認為,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達成不成文的「共識」,即保持並深化同中國經貿合作,反對「脫鈎」。
日前,德國企業加大對華投資,如大眾汽車在華投資10億歐元建立純電動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創新和部件採購中心,巴斯夫史上最大投資落地廣東,總投資到2030年將達到100億歐元。中國與全球主要工業國家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據統計,全球90%以上的產品含有中國零件。在德國的汽車、化工、醫藥等國家支柱產業中,中國企業參與度極高。
殷曉鵬說的第二個轉型是指德國產業結構轉型離不開中國。德國經歷能源危機後,越來越意識到能源供給的重要。眾所周知,中國在光伏、鋰電池等領域取得領先成績。新能源領域的合作在此次磋商後料將成為中德深化雙邊務實合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