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 | 打造國際一流灣區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 | 打造國際一流灣區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23-07-01 11:16:55 來源:《瞭望》

813a98561b9345608a6e60887b99646a.jpg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再次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指示和要求: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紮實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與規則制度「軟對接」,打造跨地域科研機構形成系列創新載體,輻射帶動粵東西北推動粵港澳民生融合互惠……近年來,粵港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將「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加速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身處「一國兩制」交匯點,橫琴的位置如同「鹹淡水交界處」,可以發揮天然試驗場作用,在民商事等領域率先試驗國內外規則對接和制度創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全國第一家港澳台和外國法律查明基地、第一家按法定機構模式治理的仲裁院、第一家借鑑香港廉政監督模式的廉政監督局、第一家粵港澳合夥型聯營律師事務所……僅在法律規則銜接領域,前海就開創多個「第一」。

 ◇廣東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牽引,以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廣州南沙科學城等重點區域為主陣地,成體系布局建設了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17萬座5G基站,9個數據中心集聚區,一大波新基建在全省加速布局,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彎道超車注入新動力。日益發達的交通網和新基建,為大灣區的輻射帶動提供了硬支撐。

 ◇站在新起點上,粵港澳大灣區正奮楫而上,加速邁向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新征程。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凱星 葉前 詹奕嘉

 珠江兩岸闊,灣區氣象新。

 5.6萬平方公里的粵港澳大灣區,集聚了約8600萬人口,以不到全國0.6%的土地創造出超全國1/10的經濟總量,與美國三藩市灣、紐約灣、日本東京灣並稱為世界四大灣區。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我國面向未來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戰略性舉措,承擔着為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探路的時代重任,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嶄新實踐。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關注,領航掌舵。

 黨的十八大後首次離京考察時指出「希望廣東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寫入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報告;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重大機遇,攜手港澳加快推進相關工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再次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指示和要求: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廣東要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為主陣地,舉全省之力辦好這件大事,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

 一次次親自關懷,一次次語重心長,一次次把脈定向,習近平總書記立足全局和長遠作出重大謀劃,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向着國際一流灣區加速邁進。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城市群,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紮實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與規則制度「軟對接」,打造跨地域科研機構形成系列創新載體,輻射帶動粵東西北推動粵港澳民生融合互惠……近年來,粵港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將「制度之異」轉化為「制度之利」,加速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3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3萬億元。

 當前,廣東堅持軟硬聯通一起抓,加快建設「數字灣區」「軌道上的大灣區」,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做深做實科技產業合作,高水平建設橫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全力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全國經濟重要增長極,加快建設具有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特質的國際一流灣區,充分發揮大灣區建設的示範帶動效應,紮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剛剛召開的中共廣東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全會提出,錨定「走在前列」總目標,着力激活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突出重點、久久為功,奮力實現「十大新突破」,再造新征程廣東現代化建設關鍵新優勢。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表示,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時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我們要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牽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把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擺在重中之重,牽引帶動全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廣東和大灣區的發展實踐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和顯著優勢。

111.png

 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的中國散裂中子源(2019 年7月24日攝)劉大偉攝 / 本刊

 融合聚變托起開放高地

 澳門創業青年龔元香,是珠海橫琴濠麥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她時常乘坐跨境民生專線巴士,從澳門到橫琴僅需半個小時。

 「十年前的橫琴,還是個人煙稀少的荒島。如今,這裏大道縱橫、高樓林立、通關便利。」她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近年來,橫琴基礎設施大幅改善,為澳門人到這裏創業就業、生活居住提供了便利條件。

 粵港澳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4972公里,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加快形成。

 與此同時,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繼開通,得益於「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2/3出入境旅客可自助通關,基本實現排隊不超過30分鐘。

 在肉眼可見的交通硬聯通之外,靜水流深的「化學聚變」正在發生。

 高水平建設三大合作平台。橫琴、前海、南沙是粵港澳合作發展的三個重大平台。從2021年9月到2022年6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先後發布。廣東充分發揮三大平台改革創新破冰作用,積極探索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便捷高效流動,引領大灣區建設提速推進。

 營商環境改革深入推進,3600多項政務事項實現一網通辦,投資者最快3小時便可領取營業執照,商事登記率先實現「跨境通辦、一地兩注」,澳門及內地投資者足不出境即可辦理兩地商事登記……按照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要求,橫琴持續建立健全合作區新體制新機制。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實行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其中,「一線」指合作區與澳門之間,進出的貨物(過境合作區貨物除外)繼續實施備案管理,進一步簡化申報程序和要素。「二線」指合作區和內地之間,進入內地的免(保)稅貨物,按照進口貨物有關規定辦理海關手續,徵收關稅和進口環節稅。

 「建設大橋、開通口岸,可以實現物理連接。而制度銜接、要素流動,則可以促進化學聚變。『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等探索,特別能夠體現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優勢。」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政府橫琴辦主任聶新平說,身處「一國兩制」交匯點,橫琴的位置如同「鹹淡水交界處」,可以發揮天然試驗場作用,在民商事等領域率先試驗國內外規則對接和制度創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與橫琴隔海相望的前海,已從昔日灘涂變為生機勃勃的現代化濱海新城,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和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

 2022年,前海新推出制度創新成果80項,累計達765項,新增全國複製推廣9項,累計達74項,改革創新試驗田功能進一步提升。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區黨工委書記曾湃說,前海堅持「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用累累碩果為「最美最好的圖畫」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全國第一家港澳台和外國法律查明基地、第一家按法定機構模式治理的仲裁院、第一家借鑑香港廉政監督模式的廉政監督局、第一家粵港澳合夥型聯營律師事務所……僅在法律規則銜接領域,前海就開創多個「第一」。

 目前,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已集聚六大類172家法律服務機構,前海法院受理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適用香港法律審理案件,均居全國基層法院第一。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的南沙,與橫琴、前海形成有金融支持、以創新為主的高水平對外開放「黃金三角」。

 南沙提出,到2025年GDP總量力爭達到3000億元,粵港澳聯合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成為港澳青年安居樂業的新家園,包含南沙灣、慶盛樞紐、南沙樞紐三個區塊的先行啟動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盧一先表示,南沙將發揮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等創新機制作用,深化自貿區創新集成,完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規劃建設臨港經濟區,建設大灣區「買全球、賣全球」跨境貿易通道,攜手港澳打造連結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節點。

 建設宜居宜業美好家園。粵港澳大灣區三地經濟社會發展加速融合,推動港澳居民來粵投資創業、居住生活更加便利,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加快形成。可以期待,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讓人一到大灣區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中國式現代化氣息。

 居住方面,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內地購房政策落地實施,豁免提供相關證明,且可按規定使用港澳銀行跨境按揭購房。

 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及隨遷子女同等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以及參加中高考的政策落地實施。

 社保方面,「灣區社保通」政策落地。截至2023年2月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共30.62萬人次。

 在大灣區,港澳居民可同等享受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和服務,目前在粵納入就業登記管理的港澳居民超過8.51萬人。廣東全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基地體系,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超過28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達4100餘人。

 2022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開園、港澳青年「創夢」空間由4.7萬平方米擴展至13.9萬平方米,「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計劃」全年提供崗位3530個,前海就業港澳青年人數同比增長206%。港人歸屬感、港企獲得感、港機構參與感進一步加強。

 「以前我對創業的理解,僅停留在為自己的項目奮鬥,而如今多了一份使命感。希望我可以成為光和火苗,讓更多的香港青年看到大灣區的發展機會。」「90後」香港青年郭瑋強2017年到前海創業,如今已是前海隨身寶(深圳)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在郭瑋強心中,粵港澳大灣區如同一支球隊,每一個城市都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優勢互補中去踢好這場世界級球賽」。

 科技創新激發強勁動能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重要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在大灣區先後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創新資源不斷集聚。作為不斷崛起的全球創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不斷匯集全球智慧,用科學之光照亮創新之路,形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當前,廣東正致力於用好三地一流研究型大學和研究機構、風投創投機構、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創新資源、創新載體,開展從技術研發到企業孵化到產業培育的全鏈條合作,打造世界級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

 補齊「從0到1」基礎研究短板。位於東莞的中國散裂中子源一期等設施運營順利,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驅動嬗變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等加快建設……隨着一大批科技基礎設施和大科學裝置集聚粵港澳大灣區,由「三來一補」加工貿易發展壯大的珠三角,如今已脫胎換骨,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

 廣東以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牽引,以深圳光明科學城、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廣州南沙科學城等重點區域為主陣地,成體系布局建設了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中國散裂中子源用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朱彥武團隊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高能直接幾何非彈性中子散射飛行時間譜儀(高能非彈譜儀)成功出束、開始帶束調試……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這個被稱為「超級顯微鏡」的大科學裝置,為包括灣區眾多科研單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自2018年投入開放運行以來,用戶群體已達4300多人,完成800多項科研課題。其中,粵港澳大灣區用戶佔比1/4。」中國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主任陳延偉舉例,香港大學黃明欣教授團隊研發的「超級鋼」,就是通過中國散裂中子源來分析其成分、結構,進而驗證了相關研究結果。

 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已布局2家國家實驗室、10家廣東省實驗室、3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20家香港、澳門聯合實驗室,聚集了眾多具備國際頂尖水平的國內外院士科學家以及港澳科研機構,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影響力顯著增強。

 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中,「中國深圳—香港—廣州」作為都市區單元,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榜上蟬聯第二,超過美國矽谷所在的「聖何塞—三藩市」地區。

 廣東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副廳長龔國平說,近年來,廣東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牽引,積極構建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為主軸,以港深莞、廣佛、澳珠為極點,其他城市協同支撐的「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

 根據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2022年12月發布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2》,粵港澳大灣區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強、排名全球第六,首次超越東京,成為亞洲新的創新中樞。

 廣東正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加快構建深港河套和粵澳橫琴「兩點」、廣深港和廣珠澳「兩廊」的創新格局,協同港澳推進建設一批高水平創新平台,推動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積厚成勢。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發布的《共享創新——加速邁向全球頂級科創灣區》專題報告預測,2030年時,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將達到萬億美元級,先進製造業增加值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研發投入規模將達到千億美元級、強度將比肩三藩市灣區,「專精特新」企業預計將超過1000家。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粵港澳大灣區正邁向「共享創新」的新時期,未來有望成為最連結全球創新的國際灣區、最貼近市場需求的科研灣區、最友好創新環境的創業灣區、最能促進產業轉化的創新灣區和最多元產業生態的產業灣區。

 既有「參天大樹」也有「生態雨林」。從傳統製造業到新興互聯網、從行業巨頭到中小企業……2022年廣東高新技術企業達6.9萬家、五年翻了一番多,其中絕大多數企業集中在大灣區。廣東企業自主創新步伐正在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更加自主可控,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不斷湧現。

 在格力模具工廠自動化生產線上,亮黃色機械手靈活自如地搬運、碼垛、焊接……通過調整優化產業布局、推進智能製造升級,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已從專業空調生產延伸至多元化的高端技術產業。

 「企業原來很多機床的核心部件都是靠買。近幾年,這些核心部件都被我們一個個攻關出來,這對公司的長遠發展非常關鍵。」格力電器總裁助理胡餘生說,公司的研發經費按需投入、不設上限,不僅在空調相關領域掌握核心技術,還實現了關鍵零部件的自主可控。

 灣區創新,既有「參天大樹」,也有「生態雨林」。

 位於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園區的廣州明珞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組建成立起廣東省CPS離散製造數碼化創新中心,為離散製造業提供智能製造標準與技術解決方案,為智能製造業提供智能製造解決方案與產業協同。

 「我們深刻認識到,不加強自主創新就不可能實現新的發展,更不可能『辦大事』。」該公司董事長姚維兵說,企業通過在智能製造、數碼化和工業互聯網方面的深度創新,實現了5年內營收額翻番。2023年,公司將繼續擴大國際業務,在歐洲、東南亞等地設立服務點。

bf12c2ad97d44395ba73836edfe0ae6f.png

 在位於深圳市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廠,香港創業青年們一起交流各自的創業項目(2022年6月20日攝)梁旭攝 / 本刊

 區域協調提升發展能級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高質量推進,給廣東發展帶來了迭代升級、區域平衡發展的新機遇。既讓強者更強、優者更優,也讓追趕者發揮後發優勢,多贏共建的格局正在形成。

 完善基礎設施,提供「硬支撐」。2023年2月23日,中鐵五局承建的廣汕鐵路正線最後一組500米長軌在汕尾東沖特大橋鋪設完成,該線正線鋪軌實現貫通。

 這條連通京廣、京港高鐵的沿海鐵路通車後,廣州到汕尾的通行時間將由目前的2小時,壓縮到1小時以內,對於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增強珠三角地區對外輻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贛深高鐵開通,「市市通高鐵」令廣東全域步入三小時經濟生活圈;韶關丹霞機場、湛江吳川機場相繼迎客,空中交通網絡越織越密……隨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珠三角地區人才、資源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流動更加便捷。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廳長林飛鳴說,廣東交通運輸系統將推進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快建設,重點加快廣湛、深江、珠肇、梅龍高鐵和粵東城際、廣佛西環等鐵路項目建設,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17萬座5G基站,9個數據中心集聚區,一大波新基建在全省加速布局,為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彎道超車注入新動力。日益發達的交通網和新基建,為大灣區的輻射帶動提供了硬支撐。

 加強區域協作,促進均衡發展。廣清經濟特別合作區啟動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深河產業共建示範區加快建設,深圳和汕頭、廣州和湛江相繼簽署協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創新產業融合發展、人才培訓交流頻繁,持續傳導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發展動力,不斷加快推動廣東「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平衡。

 自2021年兩地簽署深度協作框架協議之後,深圳、汕頭企業交流日趨頻繁。比亞迪、立訊精密、中海信、天安數碼城等深圳企業落地汕頭,深汕協同創新科技園加快建設,深圳市汕頭商會科技園、深汕數字科創產業園等落地,汕頭—前海數字貿易(跨境電商)產業園試運營。

 汕頭市市長曾風保表示,將促進深汕深度協作,在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供給等領域深化合作,推動共建產業園區,探索「飛地經濟」發展模式,打造經濟特區合作樣板。

 地處粵北山區、曾是老工業基地的韶關,在融入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釋放出新動能。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東莞韶關第三輪對口幫扶產業共建新簽約項目639個,計劃總投資3320.9億元。

 第三輪莞韶對口幫扶指揮部總指揮羅曉勤說,莞韶兩地堅持「灣區所需、韶關所長、東莞所能」,以「市場為主、政府引導」承接省內產業有序轉移,推動韶關產業發展積厚成勢,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

 近期,廣東省政府已批准在廣州、深圳、珠海、汕頭、佛山、韶關、惠州、汕尾、東莞、中山、陽江、湛江、茂名等13個地市設立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

 廣東省商務廳廳長、自貿辦主任張勁松介紹,聯動發展區將率先複製推廣一批自貿試驗區的先進經驗,實施一批協同創新項目,培育一批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率先複製推廣的62項改革創新事項涉及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創新和法治服務等四個領域。

 優化產業布局,放大集群效應。隨着基礎設施更加均衡通達、產業項目布局不斷優化、發展支撐條件顯著改善,各地找準各自功能定位,以點帶面支撐所在區域發展。近5年來,660多個投資超10億元的重大項目在廣東兩翼密集落地,沿海重要產業集群和產業帶正逐步形成。

 珠海斗門富山工業城周圍車流不息、人聲鼎沸,園區重點企業緯景儲能珠海「超G工廠」將於今夏整體竣工並啟用。這一投資約20億元的項目,將着力打造先進液流儲能電池及系統的智能製造中心,全面達產後,預計年均降低碳排放達200萬噸級,年產值不低於100億元。

 湛江東海島布局寶鋼湛江鋼鐵、中科煉化、巴斯夫三大項目,千億產業集群加速崛起。巴斯夫一體化基地(廣東)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敏表示,2023年巴斯夫將按計劃推進湛江一體化項目的外資投入和項目建設,緊密對接廣東省促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吸引外資的各項舉措。

 茂名濱海新區博賀灣畔,東華能源茂名烷烴資源利用項目丙烷脫氫裝置塔機高聳,管廊蜿蜒,機器轟鳴。東華能源(茂名)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銘祥說,「我們將利用烯烴產業重新洗牌的機會,以油氣『雙龍頭』在茂名打造全球最大烯烴基地,發展新材料和氫能,實現零碳發展。」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表示,2023年,我們將以促進珠三角產業向粵東粵西粵北有序轉移、建立珠三角對粵東粵西粵北各縣(市)新型幫扶協作機制等為抓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質。

 如今,珠三角各市正依托廣深港、廣珠澳兩個廊道的傳導效應,匯聚起強大的發展勢能、改革動能;沿海經濟帶促進要素優化配置、產業協同發展,綠色石化、綠色鋼鐵、海工裝備等世界級產業帶成形成勢;北部生態發展區連結大灣區綠色生態經濟體系、產業協作體系逐步發力。

 廣東全省正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學習借鑑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因縣施策抓好產業培育,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打造一批產業強縣,通過做強縣城龍頭、做實鄉鎮節點、建設和美鄉村抓好城鄉建設,通過推進擴權強縣和強縣擴權改革、鎮街體制改革、農村綜合改革、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抓好改革賦能,全面推進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強化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更好強縣促鎮帶村,不斷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加快把短板變為潛力板。

 站在新起點,粵港澳大灣區正奮楫而上,加速邁向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新征程。

2484d6e54d3b489e94dd3c5dda6722e2.jpg

責任編輯:朱劍明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 | 打造國際一流灣區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