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是在電視上看到了,今天終於來到現場,感覺有種上電視的感覺。」專門從廣州過來的李小姐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第一次看賽馬的心情。在香港賽馬會7月1日舉行的慶回歸26周年的「香港回歸盃」現場,偌大的場館內坐滿了慕名前來的遊客和本地「馬迷」,他們或熱衷於打卡拍照、或專注於研究「馬經」投注、或沉浸在吶喊助威……猶如港片港劇裏的情節一般,處處透露着這很「香港」!
賽馬文化,也是香港的一個旅遊「品牌」
「倒也沒有特殊的故事或感情,就是興趣而已啦!」
「就好像喜歡吸煙一樣,有一種癮在其中……忍不住想買」
「很喜歡現場的這種氛圍」
「就是娛樂放鬆,不會真靠這個掙錢的」
……
在馬會現場,記者詢問了多位馬迷為何喜歡賽馬,他們當中有第一次前來試水投注的,也有已經超過四十幾年的「老馬迷」,但是不約而同地都提到了一個核心觀點——個人興趣。
每個馬季,沙田馬場上演多場矚目賽事,包括3月的香港打吡大賽、4月的冠軍賽馬日,及12月的香港國際賽事;另外,大年初三會舉行農曆新年賽馬日,氣氛熱烈。在香港經濟因疫情打擊以致個人收入下降之際,今年大年初三的「賀歲馬」的全日投注額高達20.6億元,為1997年後投注額的新高,也創歷年賀歲賽的新高。而今年的「七一回歸日」雖然人數有下跌,但依舊錄得2.1萬入場人次及15億元投注額,「賽馬日」儼然已成為刺激本地經濟消費、以及海外旅遊平台極力推介訪港不可錯過的精彩節目之一。
是運動,也是慈善
投注買馬,自然是有虧有贏,在記者採訪的市民中,提到盈虧問題,他們表現得都很釋然。一位十幾歲便開始玩賽馬的長者黎先生向記者表示:「我和我的一些經常玩賽馬的朋友們其實都不是抱着靠這個賺錢的心態,所以投注也不會很大,而且就算輸了,我們會安慰自己,就當做善事了。」
「輸了就當做慈善」這可不是一句玩笑話,因為賽馬會不僅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賽馬機構之一,還是全港最大的單一納稅機構,其慈善信託基金位列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馬會的世界級賽馬,加上全球各地數以百萬計的觀眾及投注馬迷,令馬會繳納的稅款及慈善捐款大幅增加,2021/22年度創出破紀錄的2901億港元投注額,馬會因而得以透過繳納稅項、獎券基金撥款及已審批慈善捐款,貢獻社會達336億港元,為歷年新高;當中已審批慈善捐款總計66億港元,金額為歷來第二最高。
這些回饋社會的善款,有的用作慈善捐款項目,如馬會捐款35億港元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的用於支持文物保育,如榮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的「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大館)是馬會與政府合作推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的成果;還有的用於本地醫療服務,如2003年非典時期捐款5億港元設立的全港首個專門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機構「衛生防護中心」……慈善捐助範疇囊括了豐盛耆年及長者服務、兒童及青年發展、健康社區、人才及業界培訓,以及體育及文化,協助改善數以百萬計香港市民的生活。
《環球時報》曾提到:「在一些西方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賽馬運動及競猜型體育彩票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一套完備的操作流程並為經濟發展帶來可觀的效益。」據統計,香港賽馬會每年為香港經濟平均貢獻163億港元,佔當地生產總值的1.3%,貢獻香港餐飲及酒店行業整體生產總值的一半。截至2022年6月30日,馬會為香港提供了全職及兼職職位合共18750個;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發以來,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就疫情相關項目審批的捐款總額逾29億港元,至今累計服務人次超過300萬。
除了深耕本土經濟,賽馬會還計劃助力國家馬產業的發展。 2020年9月農業農村部與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了《全國馬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重點勾畫大力發展和推廣馬匹運動的藍圖。據賽馬會透露,馬會亦將致力輔助國家推動落實規劃的目標。在2021年,馬會已經與廣州市政府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共同建設穗港賽馬產業經濟圈;今年5月與「2022年第19屆亞運會組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為杭州亞運會馬術項目提供六項技術支援;6月,與杭州市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就馬匹體育運動合作尋求進一步合作……
誰能想到,一張不到A5大小的投注票卻有如此多的意義。在馬迷的眼中,它可能只是一個愛好;在求職者眼中,它可能是一個「工作機會」;在社會層面,它可能是一劑市場強心針,起到拉動經濟的作用。當我們再次審視它時會發現,賽馬既是一個體育及博彩行業,也是一個慈善行業,更是香港一個獨特的文化。(記者 韓琪)
頂圖:「大館—古蹟及藝術館」(大館)是馬會與政府合作推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計劃的成果。記者 韓琪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