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郵儲銀行、中國銀行之後,第三家國有大型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正式落地——由建設銀行發起設立的建信消費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下文簡稱「建信消金」)於近日舉行開業儀式,這意味着我國消費金融公司增至31家。
公開信息顯示,建信消金註冊資本為72億元人民幣,僅次於螞蟻消金的185億元和招聯的100億元。其中,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資60億元,持股比例為83.33%;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出資8億元,持股比例為11.11%;王府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資4億元,持股比例為5.56%。
「建信消金的開業意味着建設銀行零售金融領域版圖將進一步得到擴展。從行業看,建信消金的入局,能夠為消費金融行業注入『強心劑』,將有望引領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諮詢顧問蘇筱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那麼,作為國有大型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的入局,是否也將進一步加劇消費金融行業的競爭與馬太效應?對此,業內專家們認為「確有可能」。
「從此前消費金融行業業績來看,頭部消費金融公司雖然增速放緩,但資產規模依然不斷增加,部分中小消費金融公司增長乏力,兩極分化明顯。」蘇筱芮認為,綜合來看,「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將延續「強者愈強」的特徵,在獲客能力、場景建設、生態打造等重點領域持續作出探索嘗試,並將消費金融業務與股東銀行的零售業務充分融合,形成強有力的協同。
中國銀行業協會日前發布《中國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報告(2023)》顯示,截至2022年末,我國消費金融公司服務客戶人數突破3億人次,達到3.38億人次,同比增長18.4%;資產規模及貸款餘額雙雙突破8000億元,分別達到8844億元和8349億元,同比增長均為17.5%,高於經濟和消費增速。
記者梳理目前已有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雖然參與主體趨於多元化,但以銀行係為主。其中,有銀行股東背景的為28家,佔比超九成,銀行控股的為12家。此外,互聯網公司、實業企業也有不少參股或控股,「銀行+產業」模式已成為行業主流。
從實際效果來看,商業銀行參與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有利於擴大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提升消費金融服務能力。
蘇筱芮表示,在消費金融行業「馬太效應」不斷加劇,銀行、互聯網公司、實業企業多方參與格局下,如何進行差異化展業成為制勝關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謝惠茜;漫 畫 王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