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彎彎向南流 流到香江去看一看」
第一次去香港的經歷,你還記得多少?
7月28日是「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游」啟動20周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港澳自由行」。從「團進團出」到個人「說走就走」,從小本本到薄薄的一張小卡,這裏頭有哪些是你的專屬回憶?
來!跟着我們,一起回顧「港澳自由行」這20年,從單向流動到雙向奔赴↓
誕於「非典」後
未滿月即擴至珠三角8市
去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紀念,一系列講述香港回歸廿五載的影視作品誕生,其中由TVB拍攝的《回歸光影頌》,裏面一個單元劇《我的驕傲》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情節↓
2003年香港爆發「非典」疫情,市民上下一心成功抗擊「非典」後,卻要面臨急速逆轉的經濟,劇情中主人公家裏的旅行社也面臨倒閉。這時候,內地居民個人赴港旅遊正式開放,令這家處於絕境中的旅行社迎來新生。
《我的驕傲》劇照
雖說是戲劇,但這樣的場景在當年真實地發生過。
2003年的4月和5月,訪港遊客分別大跌64.8%和67.9%,香港整體經濟亦陷入衰退邊緣。危急關頭,中央及時出手,包括出台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當中在服務業就承諾開放內地居民個人赴港旅遊。
有些小夥伴可能沒有過這段經歷,在「自由行」之前,內地居民如果想去香港,只能通過探親、商務及參加旅行團的形式。換言之,如果僅僅是想去香港旅遊,也只能跟着有專營權的旅行社「團進團出」,且通行證在當時辦下來並不算太容易。據統計,1997年到港的1300萬的遊客中,只有300萬內地人,佔比23%。
自由行開通後第一個「黃金旅遊周」,香港羅湖口岸迎來大批內地客。新華社資料圖
2003年7月28日,「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游」正式開始實行,首批開放包括佛山、東莞、中山、江門4個珠三角城市。政策未到「滿月」,又進一步擴展到廣州、深圳、珠海、惠州。相關數據顯示,2003年啟動「港澳自由行」之後,內地訪港人數攀升至800萬人。
到2004年的「五一」黃金周,「自由行」政策已在廣東省全面鋪開。截至2007年1月,內地共有22個省(區、縣)的49個城市實施「自由行」政策。
而在一河之隔的深圳,居民去香港更是變得十分便利。2009年4月1日起,深圳戶籍居民可以辦理一年內多次往返香港的簽注,亦即是所謂的「一簽多行」,去香港變成「說走就走」的旅行。
新華社圖
不過據媒體當年的報道,此政策實行後,一些職業「水客」就藉此頻繁往返香港「帶貨」,擾亂內地市場經濟秩序的同時,亦給港人生活帶來不少困擾。
鑑於香港的承受能力,2014年6月,香港特區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取消「一簽多行」,請求改為「一周一行」。
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準備,2015年4月13日起,深圳居民赴港簽證正式改為「一周一行」簽注。
「港澳自由行」20年
哪些是你的回憶殺?
來說一下,第一次去香港時,都去過哪些地方打卡呢?
有沒有去過星光大道,然後把自己的手按在各位名人的手掌印上面比劃?當年的星光大道是把手印陳列在地面上的,所以一路走過來,只能看到低着頭在努力尋找偶像手印的遊客。
誰沒有模仿過金像獎女神銅像拍照呢?中新社圖
有沒有去過太平山頂,迎着夜間若有似無的涼風,用當年最流行的「傻瓜相機」(最近又重新火起來的「CCD相機」)和香港夜景合影?
中通社圖
應該去過金紫荊廣場,頂着烈日,抬頭仰望自帶霸氣光環的金紫荊;或許也去過維多利亞港,至少看過一遍多年來的必備節目「幻彩詠香江」。
「幻彩詠香江」這些年來也在不斷上新。中通社圖
如果你是港片迷,那你一定去過半山手扶電梯,假裝自己在拍《重慶森林》;去坐過港劇里男女主角總是在拼命趕的最後一班天星小輪;甚至去街市看看,能不能偶遇出來買菜的各位明星,比如某位熱心市民劉先生。
《重慶森林》裏出現的半山手扶電梯
聽着港樂長大的你,走在香港街頭可能隨時感覺自己像MV主角。來到彌敦道,腦海里自動播放「街邊太多人與車」;來到南昌街,想像着真的會有「南昌街王子」嗎;儘管利東街已經不復往日舊貌,但聽過《喜帖街》的人一定會記得那裏曾以印刷喜帖而出名;就連坐港鐵,聽到「下一站,天后」,DNA都會動起來……
位於香港深水埗的南昌街。資料圖片
見證時代變遷
單向流動→雙向奔赴
當然,來到現在,香港又多了不少新地標,當中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就是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以及香港西九龍高鐵站正式運營,截至目前,全國已有68個火車站直通香港。
如果你是坐高鐵來香港,那你首先到達的就是西九文化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戲曲中心、藝術公園……一系列近年來新落成的香港地標,看都看不完。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中新社圖
說起來,「港澳自由行」實行20年,相信很多人都是歷史的見證者。
還記得你的第一本港澳通行證是什麼樣的嗎?又是從什麼時候變成了一張薄薄的小卡,放進自助機里刷刷幾下就能續簽?
圖源網絡
還記得以前在口岸人工過關時大排長龍的場景嗎?「旅客e道」開通之後,指紋加人臉識別,沒幾下子就絲滑過關了。
旅客使用自助通關系統辦理通關手續。新華社資料圖
還記得以往去香港前的「基操」——兌換港幣嗎?拿着一遝各種面值的紙幣去香港,回來時候變成了沉甸甸的硬幣,現在揣個手機直接去香港,也完全不是問題了……
中新社圖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我們正經歷着「單向赴港」到「雙向奔赴」的演變。
尤其是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拉開帷幕,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2018年7月28日起,香港居民來內地就業無需辦理就業證;同時回鄉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功能升級,香港居民可享受內地逾30項公共服務。
一河之隔的深圳,成為不少港青追夢之路的一個新起點。如今,港澳青年創業就業的身影亦開始遍布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
2023年2月6日,歷經3年疫情後,香港與內地全面恢復通關,掀起新一輪的「雙向奔赴」和港人北上熱潮。
現在多了一個說法:周末的深圳是屬於香港人的,同時「反向消費」和「反向代購」等概念也應運而生,即轉換過來,輪到港人來深圳吃喝玩樂,甚至代購奶茶、糕點、滷味等。
小紅書截圖
據香港入境事務處數據顯示,6月北上港人總數突破了408萬人次。進入7月,港人北上消費熱潮不減。7月前3個周末,經高鐵西九龍、羅湖、福田口岸、蓮塘口岸、文錦渡、皇崗口岸、深圳灣7個口岸入境的香港居民突破120萬人次,是同期內地居民出境至香港人數的2.22倍。
據戴德梁行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深圳購物中心客流同比大幅增長。2023年前4個月,深圳市域級、區域級購物中心日均客流較去年同期分別大幅增長68.0%、46.8%。戴德梁行研究院副院長張曉端分析稱,這一現象與通關後港人赴深遊玩熱度高企密不可分。
資料圖片
而商報君早前在深圳幾個商圈實地探訪後亦發現,即便不是周末,深圳商場內也隨處可見港人身影,許多港人更是全家出動,交通便捷的地鐵口附近商圈尤為受港人歡迎。
有香港市民表示,每周至少有兩次會到深圳飲早茶、逛商場,晚飯後返港;還分享到,通關後一家人已經來了很多次深圳,基本都是沿着地鐵沿線遊玩,但一直都還沒把深圳玩透。
有香港市民專門來深圳進行針灸理療,結束後就返港,還會嘗試一些在香港少見的新奇食物。
通關之後,港人閒暇時間經常會北上深圳消費購物。圖源深圳特區報
「自由行」走過的這20年,深圳河兩岸的香港和深圳也在不斷成長,日新月異,互相融合。
內地居民在香港的「回憶殺」不斷上新的同時,隨着港人北上熱潮持續,相信專屬於港人在內地的「回憶殺」也在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