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香港西貢的牛尾海昨日(7月31日)驚現鯨魚屍體,相信是早前進入香港水域的布氏鯨。
回想起7月中時,西貢海域首次發現布氏鯨蹤跡,保育專家稱此現象「十分罕見」,不少市民對此更是大呼驚喜,認為這是吉祥的預兆。
時間僅僅過去半個多月,這頭難得在香港一現的布氏鯨就「客死異鄉」,目前其死因還在調查中,香港海洋公園的保育專家稱,相信是由船隻撞擊致死的可能性較大,但解剖工作仍需持續數日。
回顧起小鯨魚來港的19日,其實它過得並不安寧……
製圖 | 健宗
布氏鯨橫屍西貢海 創口駭人
昨日上午,有市民發現上述布氏鯨在牛尾海側泳,但看起來已奄奄一息。至上午近11時,警方接報稱發現該鯨魚已死去,香港漁護署人員及專家隨後抵達現場。
從網上流傳的片段可見,鯨魚已經反肚,漂浮在海上;從專家的影像紀錄亦可看到,鯨魚部分身體露出水面,背部至少有兩個懷疑傷口,有脂肪從體內流出。
鯨魚浮屍海面。圖源網絡
昨日傍晚,港府租用躉船到場吊起鯨魚屍體,並將其拖至西貢萬宜水庫西壩。漁護署已委託海洋公園為鯨魚屍體作解剖檢驗,以判斷其品種及死因,有關解剖工作可能需時數天。漁護署還指,經解剖後的屍體,署方會作合適的安排,包括研究可否製作標本,供科研和教育用途。
今日(8月1日),海洋公園動物及保育部總館長黃永康在一檔電台節目表示,經初步檢驗,鯨魚屬雄性,體長超過8米,因成年布氏鯨可達15米,因此判斷該條鯨魚未成年。
躉船到場吊起鯨魚屍體。圖源網絡
黃永康分析指,有關的解剖工作今日仍繼續,暫時發現鯨魚除了2個位於背部較後位置的舊傷口外,背部正中的背鰭位置有一個明顯新傷口,相信由突如其來的硬物衝擊造成。
他相信傷口由船隻造成的可能性較高,現時會抽取鯨魚的內臟及血液樣本進一步化驗,對比傷口切割狀況等,了解死前健康狀況及相關死因。
科普:「鯨爆」會發生嗎?
布氏鯨橫屍西貢海面,「鯨爆」(鯨魚爆炸)問題亦成為網民關注焦點。
所謂「鯨爆」,指的是鯨魚死亡後,食物殘留胃內而逐漸腐爛,產生甲烷、硫化氫及氨等氣體;而且,隨着器官腐爛,細菌擴散速度加快,身體的蛋白質分解產生更多氣體。
鯨魚的皮膚本身是能承受巨大壓力,所以這些氣體會在鯨魚體內不斷大量積累,但隨着鯨魚死亡後屍體腐爛,氣體最終會衝破鯨魚身體而發生「鯨爆」。
專家團隊繼續為鯨魚屍體進行解剖。
由於「鯨爆」噴出的內臟及腐肉滿是細菌,容易導致人類受感染;且「鯨爆」噴出的腐敗氣體有可能是毒氣,會導致周圍群眾中毒。
對此,黃永康回應指,鯨魚經解剖後體內的氣體已經排出,認爲「鯨爆」可能性非常低,在海上飄浮的屬於鯨魚的脂肪組織,相信是背部傷口溢出的組織。
市民忙「追鯨」
香港海域首次出現布氏鯨蹤跡,市民大呼驚喜,有不少人更是租船出海,就為了賭賭運氣看看能不能「追鯨」成功。
從一些社交媒體的帖子來看,這半個月來,陸續有市民發現鯨魚的身影,且距離非常近,更一度可見多名船家駕駛船隻「圍觀」鯨魚的場景,導致的後果就是對這頭布氏鯨的生活和安全造成極大影響。
網友在社交平台分享「追鯨」片段。
上文提到,鯨魚背上有兩道舊患,相信是由螺旋槳所造成的,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當時就指出,鯨魚的安全狀況令人擔憂。
基金發言人提到,由於不少市民出海「追鯨」近距離接觸鯨魚,會令到鯨魚變得緊張,更可能令其難以休息或進食及受到創傷,對生命構成威脅。基金科學主任陳梓南表示,鯨魚屬於敏感物種,很容易受到噪音、突然移動和人為滋擾所影響。因此,太接近鯨魚會破壞其自然行為和遷移模式,對其健康產生長期負面影響。
香港政府新聞處資料圖片
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7月26日也在社交平台以「愛護鯨魚 人人有責」為題發文表示,已要求警方、漁護署和海事處加強宣傳等工作,包括派出水警船在西貢附近海域巡邏,一旦發現有觀光船靠近鯨魚出沒一帶,會勸喻他們離開,以及在西貢碼頭等地,勸喻市民及載客船隻負責人不要出海「追鯨」。
漁護署人員派發宣傳單張,提醒市民發現鯨魚出沒時的注意事項。香港政府新聞處資料圖片
不過,在此之後不到一周時間,這頭尚未成年的小鯨魚就離世了,再也不能在海洋中暢泳。
香港海洋公園動物及保育部總館長鄭家泰今日表示,過去在香港海域離世的鯨魚在解剖後亦曾發現其有內臟腐爛及其他身體問題,所以不排除該鯨魚進入香港水域時身體已非最佳狀態。
鄭家泰續提到,上周鯨魚背上只有兩條已「埋口」的切痕,但海洋公園昨日處理屍體時,清楚可見鯨魚背上有兩三個大面積的傷,「似是一些外物撞擊,導致『爆開』了,都是一些致命的傷害」,而這些傷口看起來都是新的,該鯨魚有皮開肉裂情況,已經脫皮,面積很大,明顯是受到強大的衝擊力,而且未有癒合,明顯是近期才受的傷。
鯨魚背上兩道舊患。圖源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海洋公園昨晚在萬宜水庫西壩見傳媒時表示,對相關事件感到可惜,但這也是一個機會讓市民去反思,如何與大自然相處。
對此,鄭家泰亦認為,鑒於今次事件,市民不要再進行非必要觀鯨活動,不要因為好奇而為海洋生物帶來傷害,要多從教育着手,在大自然要互相尊重。
黃永康則表示,現時的觀鯨豚守則本意是為了保護海洋生物,出發點是好的,但目前只屬自願性質,往往會令船家及市民墮入灰色陷阱,建議當局應該就限速、停船研究設立清晰的法規,例如列明船隻進入離鯨豚100米水域就應該停船,才能減低日後同類型事件出現的機會;至於是否封海,則要當局繼續討論及研究。
圖源陳國基社交平台
小鯨魚在香港經歷了什麼?
7月的最後一天,在西貢海面上演的一場「鯨落」令人遺憾,更令人痛心,小鯨魚用它不安寧的最後半個月,教會人類要真正懂得尊重大自然。
7月13日
香港白沙灣遊艇會帆船教練在西貢水域發現一條鯨魚在西貢海域暢泳,鯨魚的身體不時會浮出水面,更一度張開巨口捕食。該條鯨魚最後被證實是布氏鯨,在香港水域出沒可謂十分罕見,由此展開了人們的「追鯨」潮。
白沙灣遊艇會影片截圖
7月14日
早上時分鯨魚曾經「驚鴻一瞥」,其後一度神隱,至下午有市民再發現「鯨蹤」。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呼籲市民與鯨魚保持距離。
圖源網絡
7月15日
漁護署巡視糧船灣海一帶,未有發現鯨魚。
7月17日
颱風「泰利」襲港,天文台曾掛8號及3號風球。
7月18日
颱風「泰利」遠離香港,不過鯨魚就去向未明,有保育專家估計鯨魚可能已經離開香港水域。
7月21日
「銷聲匿跡」一周的鯨魚再度出現,有船家經過西貢時,報稱發現鯨魚再出沒。從市民拍到的短片顯示,鯨魚將頭部伸出水面,並不斷張口覓食。
圖源網絡
7月22日-23日
鯨魚接連現身,市民在西貢滘西洲海域發現鯨魚出沒,同樣浮出水面朝天張口覓食。
7月24日
再有市民在西貢海域發現鯨魚身影,當日下午5時左右有一條短片被上載到網上,上載者更寫道:「西貢、條鯨魚仲未走。」
片中鯨魚同樣是朝天張口捕食,而片中最特別地方,是有一名划獨木舟女子與鯨魚相隔僅100米左右。
一名划獨木舟女子與鯨魚相隔僅100米左右。圖源網絡
7月25日
有市民發現社交平台流傳鯨魚被多艘船隻圍觀片段。同日,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發布市民所拍攝照片,指出鯨魚背部有螺旋槳造成的傷痕,安全狀況令人擔憂,團隊正採取行動,以確認鯨魚品種及其健康狀況。
社交平台流傳鯨魚被多艘船隻圍觀片段。圖源網絡
7月26日
香港漁護署強烈勸喻市民不要追蹤鯨魚。同日,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社交平台以「愛護鯨魚 人人有責」為題發文,指已要求警方、漁護署和海事處加強宣傳等工作,勸喻市民及載客船隻負責人不要出海「追鯨」。
7月27日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學主任陳梓南預料鯨魚身上傷口非近期造成,傷口有否擴大仍要觀察,並稱鯨魚正在受傷復元中,需要休息,呼籲不要再出海觀鯨。
當晚,漁護署亦表示,鯨魚背部的傷痕並非近期受傷所致,認為鯨魚情況穩定,有能力進食及游動,傷口亦在癒合,未有患病及擱淺的行為表現,無需要救治或介入行動。
7月31日
鯨魚被發現橫屍西貢牛尾海,漁護署派員前往現場跟進。
圖源網絡
希望大家吸取今次教訓,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愛護好我們的海洋「鄰居」。
來源 | 香港商報網、橙新聞、星島頭條網等
編輯 | 穎婕
審讀 | 金霞
審核 | 雨杉、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