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會上有聲音建議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立法會議員周文港今日(29日)聯同多位高教界人士發布《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對策建議》,全面及詳細梳理了其他國家和地區教育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分析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緊迫性及長遠利益,並提出撤銷資助院校兩成,自資院校一成的非本地學生收生限制,向境外學生開放副學位及以下課程,包括職業文憑、中小學,並允許家屬來港陪讀等多項建議。
參與今次研究報告的有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何濼生、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常務理事林森、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王昊及立法會議員周文港。
(左起)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常務理事林森、立法會議員周文港。
林森表示,香港近年受人口減少影響,教育需求逐步減少,不少中小學面臨殺校,自資專上院校收生嚴重不足。推動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不單可以高效利用自資院校及中小學的剩餘學額,亦有助填補香港人才缺口,還能吸引內地及海外優秀人才來港發展,有助香港增強國際競爭力。
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何濼生。
何濼生稱,國際學生為當地帶來龐大經濟貢獻,2020至2021年度,英國高等教育機構的總收入超過400億英鎊,其中絕大部分來自海外學生學費。這些教育聞名的國家都制定了教育產業國際化的發展規劃,設立協助對外推廣的機構或組織,提供便利的入境和就業簽證,提供多元化的學生獎學金和助學金,在住宿、學習、生活、健康等方面有全面配套及支援措施。
周文港指,特區政府應從加強向海外推廣香港教育、釋放教育資源活力、統籌完善配套支援措施等多管齊下。專上教育方面,建議分階段全面撤銷資助院校兩成,自資院校一成的非本地學生收生限制,通過充分吸納非本地生源,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和發展動能;盡快與內地協商,更新《內地與香港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令更多本地自資院校可以吸納非本地生、尤其是內地生,同時亦可將承認的學位程度,改為由香港副學位/內地大專程度開始,以便令香港的資助及自資院校更廣泛地錄取更多來港就讀市場緊缺的特定應用學科學生。另外,在維持評審標準和公信力的前提下,須簡化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教育局審批自資院校開辦課程的行政程序,發揮院校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促進專上教育多元發展。
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王昊。
職專教育方面,王昊建議向境外學生開放副學位或以下課程,如建造、廚藝、旅遊、汽車(新能源)維修等領域的職業文憑、證書課程,以滿足及促進國際交流;政府應做好配套,完善高級文憑的升學及就業生態,例如協助學校與企業和市場做好對接,提供更多實習及畢業後直接聘用。
林森認為要打造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基礎教育(中、小學)是關鍵一環,建議放寬中國內地、澳門、台灣,以及部分亞洲國家中小學生來港就讀的入境限制,開辦公營中小學自資學位,促進非本地生全自資來港就讀中小學,並為來港未成年學生的一名直系親屬提供有期限陪讀簽證。配套方面,為非本地生提供不同類型宿舍,如公私合作「校外宿舍」、寄住家庭等。(記者:李銘欣 攝影:蔡啟文)
頂圖:(左起)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何濼生、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常務理事林森、立法會議員周文港、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王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