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深圳多策並舉激發文體消費活力

深圳多策並舉激發文體消費活力

責任編輯:趙桐曲 2023-09-22 10:21:13 來源:深圳发布

 日前,深圳出台《深圳市關於促進消費的若干措施》(簡稱「促消費21條」),圍繞擴大文體消費需求發布系列惠民舉措。記者觀察到,如今文化體育消費與都市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不僅成為彰顯人們個性的新出口,也與市民幸福感息息相關。此次有關文體消費的促進措施中,對於文藝演出、文體活動的豐富性、規範性均釋放出了進一步利好,獲得各界肯定。

 演出供給更優質、更規範

 今年以來,國內文娛市場迅速回溫,「演唱會熱」的重燃,一度成為業內及民間的熱議詞。在深圳大運中心,每月都有數場高品質、大規模演唱會上演,且熱門場次在短時間內迅速售罄的情況並不鮮見。深圳作為華南地區最受藝人演唱會青睞的地區之一,除觀演之外,大量周邊城市樂迷留深期間的附加需求,還涵蓋衣食住行游購的方方面面,對於經濟的拉動不可小覷,為滿足市民蓬勃高漲的文化消費需求,深圳將增加文藝演出活動供給,鼓勵大運中心等體育場館承接大型演唱會,支持民營演出機構參與閒置演出場所的運營和演出策劃。

640.jpg

 隨着演出熱度的興起,對於演出市場的規範秩序的呼聲需求也越見走高。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加強演出市場監管,將社會關注度高、票務供需緊張的營業性演出作為重點監管對象,落實大型演出活動實名購票和入場制度,對在票務經營中發現有炒票問題或可能造成不良影響的,及時約談演出舉辦單位和演出票務經營單位,督促整改。同時還制定了打擊「黃牛」炒票違法違規行為的具體措施,包括:每個會員搶券數量限制,禁止儲值充值;消費券訂單入場碼為動態碼,每30秒更新;消費券訂單入場碼在開場前及結束後的小時內顯示;消費券訂單入場碼增加定位功能,以場館為中心500-1000米範圍內顯示;場館結算以核銷數據結算;消費券使用限制,如包場時間、票務張數等嚴格限制。

 在深圳演藝界,如今既有專業劇場推出的精品舞台藝術劇目,也有小劇場、演藝新空間推出的各類沉浸式、互動式演藝。其中,「爪馬戲劇」正是近年來專注於演藝新空間和沉浸式戲劇創作和探索的一家本土戲劇藝術團體,其推出的多部沉浸式互動戲劇在福田區平安金融中心、南山區鵬潤達商業廣場持續上演,獲得了眾多年輕觀眾的喜愛。爪馬戲劇負責人王少偉告訴記者:「我們的演出場地從傳統劇場向市中心的商業中心轉移。相關部門主管也給予了支持,讓我們在非標準劇場中可以順利開展演出,這也讓我們在創作上和運營商獲得了更大的活力,同時對場地方面的限制大大減小,我們可以根據場地特點進行創作,讓我們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創造性。」

 夜間經濟已成為激發深圳消費活力的重要引擎,並充分具備與文化消費聯動賦能的條件可能。「促消費21條」中提出,在保證安全及合規前提下,對飯店、酒吧、娛樂場所等舉辦演出活動「應批盡批」。作為音樂現場、川菜館、紅酒吧融於一體的「文藝混血兒」,胡桃里會定期舉辦各類藝術特色演出,例如交響音樂會、詩歌、拉丁演出、潮流藝術展等多樣化的藝術活動。胡桃里相關負責人林女士告訴記者,其近期邀請的樂隊演唱、器樂表演等演出團體或個人均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饋。她表示:「有了政策的支持,能更好拓展藝術演出、創新激發城市活力,賦能夜間經濟,打造健康夜生活標桿。」

 深圳市人均體育消費3765.24元/年

 據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發布的《2022年度深圳市體育產業統計調查報告》顯示,2022年深圳市實現體育總產出1354.02億元,同比增長6.5%;深圳體育產業創造增加值532.60億元,同比增長6.0%。根據2012年至2022年數據,深圳體育產業總產出穩步提升。從消費規模來看,2022年深圳市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665.01億元,較上一年增長7.70%;從消費水平看,2022年深圳市人均體育消費3765.24元,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為8.41%,較上年增加273.03元。2020年至2022年,深圳市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持續提升且穩居全國前列。

 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深圳在建設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的征程中,順應市民對健康生活的新需求,不斷拓展『體育+』消費內容,推動體育消費提檔升級,打造更多集競技、休閒、娛樂、健身、旅遊、金融等為一體的運動場景,激發市民體育消費動力,展現全民健身多元價值。在數字經濟蓬勃興起並深度融入體育產業的當下,通過形式和手段的創新,為線上線下體育消費融合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在給市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優惠同時,拉動了體育消費,促進了體育產業轉型升級。」

640.png

 促體育消費打好「組合拳」

 近年來,深圳市民對運動健身的需求日益增長,市政府則從「促增長、惠民生」的角度推出「組合拳」,從增量、存量、便利程度和惠民生、促消費上做文章。

 2021年以來,深圳立足「都市型、智能、共享型」公眾體育消費理念,創新構建「一網統管、一鍵預約」體育場館預約平台,並接入「i深圳」政務服務平台。平台自上線以來,共接入體育場館1618所,開放各類運動場地6483片,涵蓋三大球、三小球等32種運動類型場館。已推動620所學校體育場館上線「一鍵預約」平台並向社會開放。數以百萬計的深圳市民通過「一鍵預約」進行體育消費。隨着場館信息聯動、科技創新愈趨成熟,市民參與健身運動的成本將持續降低,在文體智慧化方面感受到更多便利。

 在科技為體育健身賦能的同時,深圳還通過多項措施激發市場活力。自2022年12月8日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發布《關於促進文體旅遊消費支持行業恢復發展的五條措施》以來,深圳各項體育賽事活動有序恢復,進一步促進市民參與體育運動,碎片化運動模式開始深入市民生活,培養起了市民隨時隨地參與運動的健康習慣。

 深圳人健身就像吃飯一樣方便

 「今天我們通過『一鍵預約』來這裏打球,這個新場館我們也是第一次來,『一鍵預約』找場地很方便,還搶到了政府發放的優惠券,打完球我們用省下來的錢吃個宵夜,簡直太爽了!」2022年,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依托「i深圳」政務APP建設「一鍵預約」平台,實現了市民運動高效訂場、一鍵支付、報名參賽、搶票服務等功能。吳女士一行4人就是通過「一鍵預約」,來到家門口這坐落成開放不久的龍華區簡上體育綜合體羽毛球館打球。

640.png22.png

 「一鍵預約」解決學校體育館開放難題

 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健身設施建設工作,落實《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關於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加快推動健身設施補短板行動。截至2022年底,我市建成各類體育場地數量3.4萬個,體育場地面積3498.33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99平方米,每平方公里體育場地面積1.75萬平方米,建成各類健身步道總長度2002.36公里。

 近兩年,我市陸續建成開放一批重大健身設施,如:已建成的86套室外智能健身器材,粵海體育休閒公園、龍華區簡上體育綜合體、光明青少年足球基地等;實現了健身設施智能化提升,社區健身設施100%全覆蓋,已建成15分鐘健身圈。依托「i深圳」打造「一鍵預約」平台,解決了學校體育場館開放難題。2022年,我市更榮獲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榮譽。

640.jpg嗯嗯嗯.jpg

 圖源:福田教育

 公園成為市民運動休閒佳選

 越來越多的大小體育公園的建成完善,成為深圳市民朋友休閒娛樂的佳選。張建興今年36歲,雖然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空就會來到家附近的前海運動公園跑步健身。「其實運動很簡單,穿上跑鞋走出家門,在家旁邊這麼美麗的運動公園裏跑步,在運動器材區擼鐵,這多愜意,這是怎樣的生活質量?就這一點,就是我選擇深圳,留在深圳拼搏的原因及動力。」

 據了解,近兩年,我市已建成體育公園5個,分別是前海運動公園、深雲文體公園、九龍山體育公園、聚龍山生態體育公園、粵海體育休閒公園;正在建設的公園包括:筆架山體育運動公園、粵海體育休閒公園(二期)、龍湖文體公園等;正在推進規劃立項工作的公園包括:蛇口山公園、翠湖文體公園、沙井街道體育公園、獅子山體育公園。根據2022年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深圳市數據,我市現有各類足球場地1308片(十一人制276片、七人制478片、五人制554片);健身步道808個,長度2002.359公里。

640.jpg頭條圖.jpg

 深圳室外智能健身器材深受市民喜愛。深圳晚報記者 林煒航 攝

 大型體育設施建設不停歇

 近兩年來,我市在大型體育設施建設工作中不鬆懈。其中一部分場館設施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

 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訓練基地:計劃新建中心場(10000座專業足球場館)、運動員綜合保障區、全民健身活動中心、足球公園(含10片足球場)等。目前項目第一標段已於2021年投入運營使用,第二標段正加緊建設中。

 深圳市體育中心改造提升工程,主要為現有體育場館硬件升級改造,主要建設內容為:拆除體育館並新建一座15000座綜合體育館;改造提升體育場,將原32500座擴建至42000座並改造為專業足球場;新建副館、副場,文化設施用房、主媒體中心等配套設施和室外工程;對現游泳跳水館及網羽中心進行局部修繕。目前正加緊建設中。

 龍華區簡上體育綜合體:該項目是國內首個高層錯層設計的垂直分布式大型智慧體育場館,場館配套游泳館、健身房、劍擊館、舞蹈室、籃球場、羽毛球館、網球館以及攀岩牆等。該場館已於2022年5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運營。

 龍華區文體中心:該項目是龍華區規模最大的體育場館,具備承辦國內外各項高水平賽事活動的條件。佔地面積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館內包括6478座的綜合館和訓練館、標準天然草足球場、標準400米跑道、恆溫游泳館、空中健身綠道,可舉辦高端賽事、演藝活動、商業展覽等。該場館已於2022年6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運營。

亞運.png

 壩光體育中心:該項目佔地面積1.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9萬平方米,分為綜合館、練習館和游泳館,目前已建成,正在確定運營方案中。

 金沙灣體育館、兒童館:該體育館總面積為1.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7120平方米(含下沙社區傳統文化民俗紀念園),建築面積4463平方米,體育館分為多功能館、活力館和其他區域(含停車場)。目前已竣工驗收,並委託運營公司開展下一步工作。

 藝術場館新地標 注入文旅新活力

 文化潤鵬城,伴隨着深圳公共文化設施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文化藝術場館成為人們開展社交、旅遊打卡的聚集地。深圳,不僅有高品質的公共開放空間,還有高質量展覽雲集的藝術場館,這不僅讓觀眾可以通過多維度視角,感知不同藝術形式交織碰撞的無限可能,也為深圳的文旅產業注入新的生機。

 在城市中軸線,體驗「詩與遠方」

 從市民中心、中心書城、圖書館、音樂廳到少年宮、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以下簡稱「兩館」)、關山月美術館,這些位於福田CBD中軸線上的一批文化基礎設施,不僅出自師磯崎新、黑川紀章、「藍天組」等國際知名建築大師的手筆,而且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鵬城文化生活帶來豐盈的精神滋養。

888.jpg

 每到節假日,這裏人頭攢動,人氣火爆,遊人如織,從音樂、閱讀、親子休閒到演出、電影、展覽、設計,文化活動此起彼伏,應有盡有。各種美食餐廳、富有設計感的咖啡館一樣也不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少市民都表示,福田中軸線是「有溫度」的文化場域,為大家帶來沉浸式體驗的同時,也以藝術的表達方式激發創意的交流與創想,傳遞富有新意的「正能量」。

 福田中軸線濃郁的人文氣質,也吸引着很多外地遊客選擇來這裏遊玩。白領周小姐周末從廣州過來深圳,前往「兩館」參觀。「這個藝術館的設計很概念,造型獨特,建築本身特色鮮明。再加上展出的徐悲鴻藝術大展和丁乙的當代展,內容豐富,太值得一看了!我回廣州會跟朋友推薦,讓他們也過來看看。」周小姐告訴記者,她和朋友打算在福田中心區這邊逛一天,「周圍有書店、商業以及美術館,再爬一爬蓮花山,既有文藝生活,又能親近自然,愜意又鬆弛。」

 創意聚合,打造「藝文生活聚能場」

 從車水馬龍的深南大道拐入鬱鬱蔥蔥的恩平街,就進入深圳華僑城創意園。這裏曾經是上世紀80年代加工企業的聚集地,如今已成為代表深圳創意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被許多人列入到「必去清單」中。

 記者了解到,華僑城創意文化園自開園以來共舉辦了上百項公共藝術活動,活動品牌包括T街創意市集、OCT-LOFT公共藝術展、OCT-LOFT創意節、OCT-LOFT爵士音樂節、明天音樂節、「一人一世界」講座等,在打造並沉澱出具有鮮明品牌特色的園區形象的同時,也為公共藝術的傳播與城市文化的發展帶來積極作用。

用粵語.png

 老舊廠房煥新,以藝術文化賦能。在華僑城創意園附近,O·POWER文化藝術中心從電廠的工業遺址出發,蛻變為一個集舞台藝術、休閒商業、社區遊樂於一體的複合型園區。「戲劇廣場」「罐花園」及「水之塔」等戶外空間,讓藝術之美融入自然之中,也給市民提供了一個親子休閒之地。

 不僅如此,華僑城創意園附近還聚集着包括何香凝美術館、華·美術館、OCAT深圳館、OCAT B10館等在內的一批藝術場館,他們通過豐富的展覽和文化活動,不斷豐富市民的精神生活,也給城市文藝的發展增姿添彩。

 市民王女士和朋友在周四一早就來到何香凝美術館,這裏展出的海派藝術特展吸引了她們從寶安過來看展。看完展覽之後,也可以去附近的咖啡館和餐廳,跟朋友一起分享看展的心得,非常充實。

 山海之間,點亮城市文化生活之光

 在蛇口,一座可看海的藝術場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吸引着人們「打卡」。它由建築大師槇文彥設計,山海相連,曾被《孤獨星球》評為2017年度全球「十大最值得期待新開目的地」。除了面朝大海之外,這裏還擁有設計互聯、境山劇場以及hi藝術等多個藝術畫廊。

 海上世界藝術中心的建築主體空間分別面向山、海、城市三重視野,引發文化的對話和人與人的交流。市民周女士家住南山,她很喜歡來這裏度過周末時光。她告訴記者,海上世界藝術中心是一個被山、海、城包圍,有藝術,有音樂,有美食,吃完飯後沿着海濱棧道散步消食。「它很自然,又具有特色,而且能體現出深圳的國際化,很多外國友人也喜歡來這裏。每當外地朋友問我到深圳去哪兒玩,我都推薦這裏。」

廣告稿.png

 讓我們再把視線轉到深圳北部,坐落於光明區的一座白色庭院式建築——光明文化藝術中心。半圓弧洞穴、在湖光倒影之下,像極了一隻清澈明亮的眼,這裏也被稱為「光明之眼」。這一中心通過「光鳴藝術節」「周年藝術季」「新春藝術嘉年華」等文化品牌,推動演出展覽雙線發展互融共生,特色鮮明,從精彩紛呈的主題展覽再到熱門的音樂、舞蹈、戲劇,多元豐富的活動深受市民追捧。

 「周末我們準備去看《斯法拉的下雪秀》,這是一部經典之作,互動感和體驗感都是亮點」,市民張小說興奮地告訴記者,「現在去光明坐地鐵很方便,深圳的軌道交通為我們提供了便利條件。」

責任編輯:趙桐曲 深圳多策並舉激發文體消費活力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