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事講場】聯匯制度是根基 保港穩定毋須變

【港事講場】聯匯制度是根基 保港穩定毋須變

責任編輯:黃鶯 2023-10-23 08:05:40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健元

 香港與美元掛勾的聯繫匯率機制於1983年10月17日正式開始實施。從歷史角度而言,聯繫匯率制度的制定,是香港回歸前,因應中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和迎接回歸後「一國兩制」體制框架設計中的一項金融制度安排,符合香港實際,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今年是港元與美元掛勾的香港聯繫匯率制度實施40周年。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余偉文先生表示,聯繫匯率制度是一個好制度,是香港貨幣和金融穩定的根基,「我們無意、亦無需改變聯匯制度。」

 事實證明,自聯繫匯率制度實施以來,多次避免了香港金融市場隨世界石油危機、美國次按危機和歐債危機蔓延的激烈波動風險,並為香港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了穩定的貨幣環境和資本調節供應,積極應對了大大小小的區域和全球金融危機,以及香港面對的各種經濟問題的嚴峻挑戰,凸顯了該制度的穩健與可靠性。余偉文還強調,聯繫匯率制度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多年來逐步建立的公信力,而這種信心是建基於該制度符合市場規律的嚴謹設計、高度透明化和制度化的操作,還有充裕的外匯儲備、穩健的政府財政以及具活力的經濟等因素。

 至於近期美息高企、美元走強,在聯繫匯率制度下港元跟隨走強和加息,對經濟民生造成一定影響。余偉文表示,一個幣種的強弱是有周期的,港元偏強或偏弱各有利弊,難以一概而論。世上沒有完美的匯率制度,每個經濟體都會按照自身情況和歷史等因素選擇最適合的貨幣制度安排,盡量獲取最大的效益,付出最少的成本代價。「匯率制度茲事體大,一旦選定,絕不會輕言轉變。」

 港聯匯制度具重要歷史意義

 筆者認為,香港聯繫匯率制度的誕生,也有其支持內地改革開放和迎接97回歸,以實現平穩過渡的歷史背景,是一個重要的標誌性歷史節點。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角度來加以分析。

 一是從政治角度看,1982年9月中英開啟談判時機已經成熟,而1983年是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戰略的第五年,對外開放進程加快,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日益提升。中國已經有了按計劃於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充足實力與底氣,因此,從政治角度而言,此時加快中英談判進程,時機已經成熟,主動權在我國,並可斷然否決英方提出的「以主權換治權」等無理要求。回歸後的法律安排、金融經濟制度等都在磋商設計之中。例如鄧小平先生於1984年6月明確提出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方針中「愛國者治港」的核心要義,即: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來治理香港。愛國者的標準就是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因此只有堅守這個初心原則,才能保障好其他各項制度的順利施行。

 二是從經濟金融角度看,1983年10月香港實施金融管理改革,確立了港幣與美元直接掛勾,並錨定窄幅波動的安全邊際即1:7.75至1:7.85的聯繫匯率制度,其歷史意義非常重大。

 首先是進一步降低了港元隨周邊經濟和金融市場大幅波動,而對本港經濟造成的衝擊。其二是通過港元直接掛鈎美元,而人民幣通過掛勾港元,而間接掛勾美元,打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東部沿海經濟特區的國際資本流入通道,促使源源不絕的海外資本引入中國改革開放的價值窪地。此舉極大地推動了沿海和內陸省區的招商引資、引智、引產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中國東部沿海經濟特區的騰飛,也促進了中國金融體制與外匯管理制度的深化改革,更有力保障了香港在1997年7月1日順利回歸祖國懷抱,並為「一國兩制」方針的順利貫徹落實及行穩致遠,奠定了堅實而穩健的金融基礎。

責任編輯:黃鶯 【港事講場】聯匯制度是根基 保港穩定毋須變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