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今年中國災害頻發為何還能糧食豐收?農業農村部回應

今年中國災害頻發為何還能糧食豐收?農業農村部回應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3-10-23 15:30:30 來源:中新社

 中國農業農村部23日對外宣布,今年中國糧食豐收已成定局,全年產量有望再創歷史新高。但今年汛期中國災害頻發,多地遭遇嚴重洪澇災害,為何還能實現糧食豐收?農業農村部官員對此進行回應。

 在當天召開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今年華北東北局部洪澇,西北局部乾旱,造成受災地區糧食減產,重災農戶甚至絕收,令人非常痛心。在這種情況下,全國糧食還能豐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局部災情重,但全國整體災情較輕。8月初,洪澇災害造成了河北保定、廊坊,黑龍江五常、尚志等糧食減產,8月下旬高溫少雨造成了甘肅河西走廊一帶減產,一些受災嚴重的鄉鎮、村組、農戶甚至顆粒無收,但對全國影響總體有限。

 以黑龍江五常為例,潘文博說,當地水稻大縣今年洪澇受災130萬畝左右,占當地水稻面積的一半,對當地影響非常大,但放到全省、全國來看僅佔黑龍江水稻面積的2%、全國水稻面積的0.3%,比重相對較小。據農情調度,截至目前,旱澇風雹、高溫熱害、低溫冷害等災害共造成全國農作物受災1.45億畝,與去年同期相比少2850多萬畝,與近5年平均值相比少1.08億畝。今年是近年來農業災情較輕的年份。

 二是洪澇災害重,但旱災相對較輕。乾旱是影響中國糧食生產最大的災害,常年因乾旱造成的受災面積占整個受災面積的42%。今年災害主要是洪澇,占受災面積一半左右,乾旱占整個受災面積的30%,明顯低於常年平均值。且中國有10億畝左右是旱作雨養農業,這些地方基本「靠天吃飯」。多年農業生產經驗表明,雨水多的年份對糧食生產相對有利。

 三是沒有受災的地區增產較多,彌補了災區損失。潘文博說,今年沒有受災的區域光溫水匹配得好,可以說「風調雨順」,加上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措施落實到位,沒有受災的區域作物長勢明顯好於常年,增產非常明顯,有效彌補了災區損失。

 他表示,目前,北方秋收在掃尾,南方的晚稻、晚秋作物還沒有大面積收穫,農業農村部將指導各地根據作物成熟時間調度好機具,搶時搶晴收穫,及時烘乾晾 ,確保顆粒歸倉。(中新社記者 陳溯)

責任編輯:程向明 今年中國災害頻發為何還能糧食豐收?農業農村部回應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