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漫話中醫】現在的中醫教育教不出真正中醫

【漫話中醫】現在的中醫教育教不出真正中醫

責任編輯:副刊 2023-10-23 17:15:29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文:吳文豹)打開中華文化的歷史長卷,中華醫學源遠流長,幾千年來它呵護着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疾病作鬥爭,留下了光輝的歷史。中華醫學汲取了儒、釋、道、法、陰陽、兵、農等各家豐富思想內涵,並交織着天、地、人之間的和諧,凸顯了古代哲學思想,還與曆法、天文、禮儀等內容相互依存,構成中華民族對醫學的特有的整體思維模式,成為當今世界目前唯一幸存的古老醫學。所以說中醫學是以中國古代社會為背景,以中國古代哲學、古代科學技術的理論和方法為武器,以《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說為核心形成基本理論體系,以辨證論治為基本的診斷、治療體系,以中藥、方劑、針灸、推拿、氣功等為主要治療手段,還包括以兩千多年臨床實踐為基礎,形成各家學說和各家經驗,在中華大地為民眾防病治病,生生不息,一直流傳至今。

    中醫在近一百多年裏的發展,可以用「外患內憂」來形容,歷史上有位叫余巖(余雲岫)留學日本的西醫,出版了《靈素商兌》,全面攻擊《內經》陰陽五行學說,掀起了中西醫學的論爭,1929年余巖在民國政府中央衛生委員會議中提案,力促政府「廢舊醫、行新醫」,並認為「舊醫一日不除,民眾思想一日不變,新醫事業一日不向上,衛生行政一日不能進展」。這一提案激起了全國中醫界團體發起抗爭運動,使醫學論題變成了當時的政治紛爭。他是近代歷史上反對中醫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靈素商兌》文中稱:「自余出版《靈素商兌》後,舊醫家陰陽五行十二經之說,摧毀無遺」,又指斥中國民性「尚玄」、「醫錮於岐黃,懸空逃虛,不徵事實,其中毒久矣,不殲《內經》、無以絕其禍根」。余之確信:「陰陽五行和臟腑經絡學說,作為中醫學的基礎是虛妄的,能擊破它,中醫學整個體系也便崩潰」。此外,當時學術界領袖如嚴復、梁啟超、章太炎等亦大力贊成廢除陰陽五行學說,一時對中醫藥的生死存亡,形成了巨大壓力。可以說是近代對中醫一次重大的「外患」。到了49年之後,新中國成立,雖然不時有出現對中醫不協調的聲音,但終不成氣候,對中醫藥不構成重大的「外患」影響,主要是政府大力支持發展中醫中藥,再加上中醫學它生於中華大地這塊沃土,生生不息,春風吹又生,深受群眾歡迎。到了五十年代中後期,國家大力發展中醫藥,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成立了中醫藥大學,旨意大力推進中醫藥的發展,提出「中醫藥是一個偉大寶庫,應該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把中醫藥、中醫教育,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層次,使中醫事業得到蓬勃發展。但是在這繁榮的發展中,中醫學「內憂」問題也隨之增加,那麼「內憂」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它與現代大學的教育模式有什麼相悖的地方,有什麼格格不入的教學問題?問題出在哪裏?想談一些看法與分析。

    近十幾年,關於中醫的發展與生存問題一直是中醫界爭論的一個焦點,全國許多著名老中醫、老教授都發表言論,說中醫學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他們大聲疾呼:「現在的中醫院校還能培養出合格的中醫嗎?」有老教授痛心地指出,中醫院校「培養出來的是中不中、西不西的兩個半瓶醋」的學生。有老中醫說,目前的中醫是「形勢大好,危機四伏」。有位資深中醫老教授把現在的中醫比作「泡沫中醫」,什麼叫泡沫中醫呢?很簡單,就是在五顏六色的表象下面,已經沒有中醫的內涵。有位著名中醫老教授說:「吾人生性太愚鈍,發展中醫愧無能,卅年教學工作苦,培養自己掘墓人。」一些著名老中醫在一次座談會上共同認為「幾十年來沒有培養出真正的中醫」。一位中醫方面的領導者也疾呼「中醫中藥的特色、優勢和學術水平,不但沒有像黨和人民所期望的那樣,得到繼承和發展,反而陷入了十分嚴重的危機和混亂之中,在其虛浮繁華的外表掩飾下,中醫中藥和特色正在迅速蛻變和消亡」。這些著名老中醫、老教授還指出:「所謂的中醫成果多是假中醫成果,所謂中醫走向世界多是假中醫出國」。衛生部原老部長崔月犁在他主編的《中醫沉思錄》中留下了他千古之憂:「如果形形色色削弱中醫的做法不改變,或在漂亮的口號下,使中醫很快西醫化,那就重複了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消滅中醫的悲劇」。那麼,中醫界這些領導,這些全國著名的老中醫、老教授,為什麼發出這些警世之言呢?對目前中醫的迅速蛻變,他們看到了什麼?這個「罪魁禍首」主要是誰?可以明確地指出:「是目前的中醫學教育」。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分析以下幾個方面。弄清現代中醫教育與中醫傳統的醫學教育,二者間的區別,以後問題就容易分析討論了。

 883537842.jpg

本欄作者的《寧做真白丁 不作偽秀才》書法作品。

    現代的中醫教育:

    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為了提高中醫藥的地位與教育水平,使中醫進入了現代大學的教育殿堂,從當時來說是個十分可喜可賀的好事,為學生進入了有系統的基礎理論教學、走上了現代醫學教育的軌制。近十多年來還發展培養了碩士生、博士生等。還用現代醫學科研手段,展開實驗室研究,定性定量、數據統計分析來驗證中醫學的「科學性」、測試中醫、鑒定中醫,用現代科研教學模式、框架、手段來辨別中醫的優劣。

    講到這裏,我們先要弄清楚這個「現代醫學教育模式」。現代醫學教育模式,說到底就是現代西醫的教育模式。西醫近二百多年的迅速發展,有它自身的發展與教育「鏈」。中醫幾千年來的發展也有它的發展與教育「鏈」。大家要明白,醫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還是一種文化,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一樣的醫學,文化可影響醫學研究的主體如認知方法、臨床手段、表達方式等,西醫從1610年伽里略設計出第一台可供西方醫學開闢全新研究視野的顯微鏡,把基礎醫學從大體解剖移向細胞微觀生理與病理打開了西方醫學「微觀」的新視野,走上了越來越深層次的「微觀」醫學世界的不歸路。而且它緊貼時代科技的發展,不斷地汲取新時代的新技術、新手段,注入醫療、藥物、診斷之中,使醫學隨時代發展而發展,比如說1895年「X線」的發現,即被用於人體疾病的檢查、診斷等,並在西醫學內容出現設立了「放射診斷學」。近代,由於科技高度發展,在科技應用的基礎,出現更多的診斷學科、治療方法,所以西醫一手是它跟隨時代的科技發展,借助於一個又一個的這種新技術「鏈」並把它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條西醫自身的發展「鏈」,利用新技術、新科技的創造來發展、充實、提高其醫學內容,不斷創新,不斷發展。另外一手,則是為了充分的發展,制定出一套「符合自身」發展特點的醫學教育模式,形成了「醫學醫療」、「醫學教育」這個「齒輪」,不斷地向前推進,西醫學之所以成為當今世界第一醫療體系,「醫學教育」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那麼中醫學有沒有自己發展的「醫學鏈」?回答是,有,而且內容豐富。在幾千年中華文化這塊沃土中,中華醫學發展出具有二千多年醫學自身的認知方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為中華民族與疾病作鬥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如果說西醫是沿用「實物論」、「微觀論」以實物中心論,依靠每個時代的新科技、融入醫學得以發展,它以實物、微觀作為研究發展的思想。那麼中醫幾千年來,從《黃帝內經》始,到以後的各家學說,重現於各年代的臨床實踐的經驗總結,提升為經典理論,所以有人說中醫是「經驗醫學」有一定的道理。西醫是實物、微觀加當代新科技得以發展;而中醫是在幾千年的經驗中結合臨床實踐不斷總結發展,這種經驗總結與發展,常採用中醫傳統的教育模式,「師傳相承,師傅帶徒」。在我國春秋戰國時,就有中醫帶徒的紀錄,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就記有扁鵲拜師學醫於長桑君,這些名醫教授學生都是這種教育方式實行中醫學的「醫學教育」,日久以後,這些學生學業有成,他不但繼承了老師的經驗與理論,經之後長期的臨床實踐,加上自己實踐經驗,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及專長,這種有根有源又有獨特見解的學術思想、學術流派就出現在中醫學的發展史上。歷代這些醫學大家、學者的研究成果都成為中醫學事業向前發展的每個「鏈節」。這些學者都有不同的師承傳受,又有不同的學術理論,在學術交流、爭鳴,形成了各家學說、學術流派,成為中醫學發展的「經典鏈節」,把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醫醫學發展「鏈」。故「師傳相承,師傅帶徒」這個「醫學教育」、「齒輪」運轉,不斷地推動中醫學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一條在中華文化大背景下,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醫學發展史、醫學教育史。歷代名家學說是中醫學發展的「鏈」,醫學教育是推動醫學發展的重要前進動力、重要的「齒輪」,所以說,西醫與中醫各有自己不同的醫學發展「鏈」,發展自己的醫學事業。

    但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全國相繼建立了中醫藥大學,中醫學教育逐漸地、全面地進入西化的以課堂教學為主的中醫學教育,把幾千年來的中醫學教育取而代之,正如中醫界有位領導講:「中醫中藥和特色正在迅速蛻變和消亡」、「形勢大好,危機四伏」、「幾十年來沒有培養出真正的中醫」。有老中醫說:「在五顏六色的表象下,已經沒有中醫的內涵」的「泡沫中醫」。中醫走向世界「是假中醫出國」,回國後,因受到外國的「洗禮」,有的被提升為中醫界的「領導」。現在的中醫藥大學某些人,不是去繼承發揚中醫藥事業,而是關心自己「升職」大業,當了校長可以定位於什麼級別的「官員」,各處級幹部,可享受什麼待遇,如何再往上「高升」,教員一級忙於考慮什麼時候可升講師、副教授、教授,要去發表多少論文、參加過什麼實驗,學校變成了這些莘莘學子角逐地位的「名利場」。所以,目前的中醫大學是教不出真正的好中醫,難怪社會上這些名老中醫要疾聲齊呼,中醫學到了一個危險的時刻。

31.jpeg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責任編輯:副刊 【漫話中醫】現在的中醫教育教不出真正中醫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