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南翔 陳康太:青麻從露白,夏布待時春

責任編輯:嚴燕紅 2024-01-11 15:52:12 來源:香港商報網

圖1:南翔.jpg

南翔

   

    苧麻原產中國,別名野麻、家麻、青麻等,在中國有幾千年的種植史,故有「中國草」之譽。用苧麻纖維織成的布,早年多為夏季所用,故稱夏布。夏布織造技藝在中國南方廣有鋪陳,江西萬載的夏布織造技藝於2008年6月7日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跟隨蔣子龍擔任團長的作家採訪團到江西宜春采風,我們有興趣尋訪萬載夏布的非遺傳承人之一宋誌學,乃是好奇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當今,不少傳統技藝都後繼乏人,何以一位年輕人,依然對此情有獨鍾?我們在萬載古城的巷道中穿行,兩側贛派建築風格的古建與祠堂錯落有致,高峻的馬頭墻,白灰壓邊,青磚黛瓦,素雅而大方。

圖2:陳康太.jpg

陳康太

    宋家父子的夏布文化館就在萬載古城中,館門前一副對聯饒有古韻——「基仍老屋瓜瓞遠,室邇先疇葛庇長。」上聯「瓜瓞」一詞源自《詩經·大雅》:「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 。」「緜緜瓜瓞」比喻子孫繁衍,相繼不絕。下聯「葛庇」一詞,典出《左傳·文公七年》:「葛藟猶能庇其本根……」「葛藟庇根」意指庇護根本,枝葉繁茂。

    葛,一種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根粗,藤莖可做繩,纖維可織葛布。古人穿衣所用之布,早期所用的源材料主要是葛和麻,它們皆富含纖維。《詩經·國風·陳風》曰:「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以晤歌。東門之池,可以漚苧。彼美淑姬,可以晤語。」其中提到的「漚麻」「漚苧」,是那時人們提取苧麻纖維的方法,可見以苧麻織布的歷史源遠流長。到了兩宋和元代,隨着棉花在中原地區和長江流域的廣泛種植,棉花織布技術飛速發展,棉布較之麻布,更為柔軟、便宜,逐漸成為人們穿衣的主要布料。但麻布並沒有因此式微,其以涼爽透氣且能有效抑菌的特點,成為古代人避暑納涼的夏季服飾用料。

圖3:萬載夏布.JPG

萬載夏布

    現如今我國夏布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四川和重慶等地,其中尤以江西萬載、湖南瀏陽、四川隆昌、重慶榮昌等地出產的夏布最為有名,蓋因長江流域是苧麻的重要產地,且沿岸商貿發達。萬載縣在歷史上曾用名康樂縣,是南北朝時期康樂公謝靈運的食邑地,至今縣內仍有康樂河、康樂橋。謝靈運一生縱情山水,雖沒在萬載當過官,卻在死後魂歸萬載。謝靈運《贈安成詩》中有「將拭舊褐」一句,「舊褐」即為麻衣。與他同時代的鮑照以樂府詩《代白紵舞歌辭》贊「古稱淥水今白紵,催弦急管為君舞」,其中的白紵,亦作「白苧」,應是比「舊褐」更為精細的夏布,輕盈飄逸,可作舞服,推測夏布的織造工藝在當時已然爐火純青。

    見到白皙壯實的宋誌學,沒有過多客套,他便領著我們參觀剛開業不足一個月的夏布文化館。過回廊,穿天井,到前廳。廳中著一張大大的壁掛,上書「夏布」二字。兩側有置物架,上有未經績紗的粗麻、打理後成捆的紗線、麻團、麻圩子、生布,為的是讓參觀者方便看到夏布在織造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細觀其布,布面平整,絲線均勻,邊鎖緊致。未經染色者,潔白如玉,置於燈光下,又如蜻蜓翼般剔透。四周的壁櫃陳列著用夏布織造的各類產品:茶席、門簾、扇子、漢服、壁掛、手袋、鞋、帽、包……這些夏布製品與贛派建築風格有著相似的審美特徵——簡潔中事雕鑿,質樸中見雅致。館中擺放著幾臺織布機,正在織布的是宋誌學的三姐宋晴,隨着腳踏板的一起一落,吱吱呀呀猶如兒時聽過的輕盈的夢幻曲,經紗緯紗相互交織,一匹匹夏布在靈巧的手腳配合中緊致成形。

    聊到何時開始學織夏布,宋誌學望着眼前的織布機,思緒仿佛隨紗線逆流而上,時光似倒轉的影像回溯……

   

    40多年前,宋誌學出生於萬載縣馬步鄉黃村。放眼望去,村前屋後,皆是一片翠綠生生的苧麻。那時節,萬載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種苧麻、織夏布。宋誌學家更是世代傳承夏布手藝。父親宋樹牙曾當過教師,之後又轉為萬載縣高城供銷社的職工——收購與銷售夏布,成了父親多年的職業。從小就學會織夏布的父親,邊工作也會邊抽時間織布。母親盧竹英嫁到黃村後,跟着父親學習,漸漸也成了夏布織造的高手。宋誌學是在一片機杼聲中長大的。「唧唧復唧唧」,夜來機杼聲,猶如群雞鬧晨,夏布因之又有「雞鳴布」一名。

    自打記事起,宋誌學便跟着父母種苧麻。苧麻長得很快,驚蟄過後播種,不出三個月,已是枝葉繁茂,亭亭「綠」立,比成年人還高出一頭。端午節前後收一季,立秋前後收一季,處暑過後再收一季,一年可以可收三季。由於環境氣候有異,湘贛地區以第一季為佳,川渝地區則以第二季為佳。收割完的苧麻不拔根,第二年還能萌發新枝,免去重新播種的煩難。故而三國時陸機在《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中記錄苧麻為「縮根地中,至春日生,不歲種也。」宋誌學告訴我們,他家地裏目前的這一批苧麻老株已經保留了十幾年,到了該重新播種的年歲。

    用長棍打下麻葉,割苧麻,剝麻皮。麻皮浸水軟化後,刮去表面雜質,留下粗纖維的韌皮部分,攤掛於戶外的竹架上,讓其充分吸收夜間及清晨的露水,受露水的浸潤,其中的微生物會發酵脫膠,連續多日,直至麻皮變成潔白的粗麻條。這叫露水漂白法,雖然十分耗時,但較之清水漂白和日光漂白,漂出的麻線更為天然、雪白。

    接下來是績紗,將麻條揉成縷,置清水中泡開、撈起,用指甲撕成片,而後分成一根根細絲,再把它們一根根連接起來——前後兩根細絲頭尾劈開,正反方向撚緊成股。這道工序不僅費工費時,更考驗耐性。兒時的宋誌學哪裏坐得住,幫工了一小會,就跑去玩了。

    績好的紗線自由落在簸箕上,如雪落小坡,層層疊疊,如不及時整理,很容易纏繞在一起。此時需用一截小臂粗的竹筒將其繞起,挽成葫蘆形的麻團,抽去竹筒,此團為織布時的經紗;再取一截拇指粗的竹筒,重新卷紗,挽成形如蠶繭、兩頭小、中間大的麻芋子,抽去竹筒,此團為織布時的緯紗。

    再到整經,也叫排紗、牽紗,將經紗牽出一把,於整經架上來回排繞、固定,經紗便以弓字排開,整齊有序。宋誌學漸大,懂事了,看見大人從早到晚的勞累,心有所動,從小學四年級起,他便常幫家裏排紗,每天放學後花兩個多小時,就能排一卷紗,掙到一塊錢工資。那時候學校的小孩子都沒零錢,他們兜裏卻總能裝個十塊、二十塊,那可不是一個小數,手頭有錢,買文具,吃零食,好不快活,令同學羨慕不已。

    整經之後是過筘,用帶彎鉤的竹片將經線牽引穿過竹筘,相鄰兩根經線為一組,穿一筘眼,兩邊筘眼穿兩組,讓布邊緣更結實,成語「絲絲入扣」由此而生。過筘也是個慢工細活,要求眼明手巧,每個筘穿多了穿少了都不行。不同的夏布製品,對筘數的要求不一樣,疏密不一,從四百筘到一千二百筘:一般而言,茶席四百筘,簾子五百到六百筘,鞋子最好穿到八百筘,如果是一千到一千二百筘的話,就可以用來做很高檔的服裝了。第一次跟宋誌學見面時,他身上所穿的襯衫正是用八百筘的夏布裁成的,用手一摸,布料柔順挺括。

    穿完筘,還要用分經棍將每對紗線按奇偶數分成上下兩層,用細竹條分隔梭口,將經線綁在羊角上,準備上漿。早稻米熬成漿,一手捧漿,一手持刷,將手上的米漿灑落在紗線上,再用蘆毛根做的刷子蘸米漿在紗線上來回刷,使米漿均勻塗抹在紗線上,這是為了使紗線不起毛,不易斷線。如果說績紗是一門考驗耐心的活,那麽上漿則更考驗技術和體力。宋誌學剛學上漿時,沒掌握好技巧,塗抹的米漿多了,導致米漿幹掉後,紗線全部粘在一起,這部分紗線就廢了,要割掉。父母卻不讓割,而是將這部分紗線重新晾到戶外,利用清晨的露水裏將紗線打濕,使米漿稀釋,如是反復,直到幾天後才把紗線重新分開。宋誌學不解,因為剪掉這段紗線,雖然浪費了一些材料,卻節省出了更多的時間。後來他才明白,父母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吸取教訓:學藝要專攻,做事要細致,不能馬馬虎虎,更不可半途而廢。

    上了漿的紗線卷到羊角上,開始穿綜,相鄰經線分開,各穿一綜片。穿綜也容不得半點錯,一旦穿錯了,織出來的布就會不平整,很難補救,成語「錯綜複雜」由此而生。

    最後經紗隨羊角上織布機。麻紆子入梭殼,線頭穿過梭殼中的小孔作緯紗,綁在第一根經紗上,腳踩踏板,控制雙綜上下運動,使兩組經紗交錯形成梭口,緯紗隨梭殼在梭口中來回穿行,經緯交織成布疋。

   

    萬載夏布攀登過高峰,其因「柔軟潤滑,平如水鏡,輕如羅絹」,在唐朝時列為皇室貢品。據記載,清代時,萬載全縣有一千多家作坊從事夏布生產,光緒年間,萬載夏布年產闊幅夏布萬卷(每卷23匹)左右,窄幅五六千卷,行銷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乃至香港、朝鮮和東南亞等地,一時風頭無兩。

    宋誌學算是見識過新中國成立以來萬載夏布的黃金時代。

    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父親宋樹牙在高城供銷社上班,每天要收四五百匹夏布,收回來的布疋統一交由萬載縣供銷社,再銷往海內外,其中海外以日、韓銷量最大。根據品質的不同,布分不同等級,最便宜的普通布十七塊二毛一匹,最好的特等布二十八塊八毛一匹。那時候到收購部來賣布的人一早就會排起長龍,非常熱鬧。宋誌學說,他出生後的第二年,家裏為蓋房欠債,母親靠著織夏布得以陸續還清。

    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萬載,不少人開始嗅到了市場經濟的商機,紛紛下海經商。自1988年始,宋樹牙跳出體製,做起夏布生意——自萬載收購夏布,到全國夏布集散地深圳進行銷售,夏布隨之銷往更多地區。2009年,宋樹牙獲頒萬載夏布織造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一家人都頗受鼓舞。受父親的影響,宋誌學在鵝豐中學只念了不到兩年,便決定輟學入行,時在1993年。除去從前閑時給家裏幫忙不算,他以夏布為業,手中的這一根「線」,一織便織了三十年,光陰果真如「梭」,不知不覺,逝者如斯。

    2005年,宋誌學在雲南遊玩,邂逅了雲南大理的白族紮染工藝,遂被深深吸引。紮染古稱「絞纈」,以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為染料,其中尤以板藍根用得最多,又稱藍靛草。染出的顏色青裏帶翠,凝重素雅,與化學染料相比,色澤自然,褪變較慢,且有消炎之效。心思聰穎的宋誌學立馬想到了可以將紮染工藝引入夏布織造,兩者一經碰撞,便創造出了美麗動人的工藝品。原本樸素的夏布,添上紮染的色彩,變得斑斕多彩,花鳥蟲魚,山川河流,皆可躍然布上,栩栩如生,趣味蓬勃。此讓宋誌學一下子打開了新的銷路,很多日本人都找他訂做紮染夏布,或做門簾,或做茶席。

    宋誌學告訴我們,他的夏布事業最紅火的時候,是2010年前後,光是來自日本的訂單就讓他們忙不過來,一年銷往日本的門簾達十二萬塊之多。

    2014年之後,宋家父子發現,夏布的市場開始慢慢萎縮,與很多民間手藝一樣,遭遇了嚴峻的生存困境。需求的下降,必然會影響到供應的上遊環節——買夏布的人少了,收購夏布的人也會變少,織造夏布的人失去積極性,最後,苧麻的種植自然就漸漸雕零了。如今萬載縣的苧麻種植與過去鼎盛時期,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宋誌學家目前尚留有三畝苧麻地。

    我們問,夏布發展之困究竟在哪裏?宋誌學答道,紡織工業在飛速發展,在各種布料的生產和應用變得越來越高效、便宜的同時,夏布卻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何解?原來夏布的精髓在於手工,其中「績紗」一步最關緊要。只有手工績紗,才不會破壞苧麻的纖維肌理,從而保留其中的天然膠,通過自然發酵,產生抑菌功效。若以機器紡紗,必先將苧麻進行燒堿煮煉至完全脫膠,只留下單纖維。失去天然膠的苧麻,也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品性。

    純手工,註定了夏布織造的低效率。以績紗為例,一個工人績紗一斤至少要十天,2016年時,一斤手工紗的價格是50到60塊錢一斤,也就是說,十天才能掙到這麽一點錢。宋誌學擔心從事夏布生產的人越來越少,所以一直主動提高採購價,如今手工紗一斤給到了300塊錢,而且是只要有人種了麻、績了紗,他必會上門收購,只為保護大家的積極性。這也意味了夏布製品的高成本。就拿宋誌學所穿的夏布襯衫來說,要用3米布,才能做一件短袖上衣,加上裁縫,成本就去到了1200塊錢。與綿布、絲綢及其他各種合成布料相比,夏布顯然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如何突圍呢?宋誌學試過半機械化紡紗與半手工績紗的結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產效率,但所織夏布品質不及純手工,並不能解決問題。他還試過在夏布製品上推陳出新,製作出一批符合年輕人審美時尚拎包、鞋子,最近也開始嘗試在新媒體上推廣夏布。如果能從市場上取得成功,就能反哺夏布織造的上遊各個環節,讓越來越多的人願意重新種苧麻、織夏布,這不失為一個好的途徑。宋誌學認為,只要不突破機械打麻、機器績的技術瓶頸,就沒有辦法使夏布走進千家萬戶。為此,他不惜耗費人力物力投入技術研發,不少同行笑他試圖以一己之螳臂擋時代之車輪,在他們看來,夏布在當今市場上的式微終究不可避免。宋誌學卻不曾退縮,他甚至憧憬著將夏布推廣到更多領域中去,如進入醫療行業,以夏布作床墊,幫助久臥病床的病人免受皮膚潰爛之苦。

    分別之際,宋誌學的一句話,令人感動,他說,「其實我一直以來的堅守,不光是因為情懷,更是因為夏布的天然透氣、抑菌、綠色、環保真的非常好,這份古老的手藝值得我們去傳承,也需要更多的人認識、理解、支持。」

    回想起在宋家夏布文化館門前看到的對聯:「基仍老屋瓜瓞遠,室邇先疇葛庇長。」此聯可以說是寄托宗族繁衍的美好願望,亦可解為對夏布織造這門祖傳手藝未來發展的殷切期許。所幸,夏布之根尚在,夏布之瓜瓞也在生長。

    握別之時,我們為萬載夏布寫下一聯:「青麻從露白,絲絲入筘,梭傳萬載;夏布待時春,久久為功,藝衍千秋。」前路雖遠,行則將至。是為祝福。

    作家簡介:

    南翔,兩岸三地作協理事長,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創一級。在國內多種文學期刊發表數百篇作品,小說五度登上中國小說排行榜,多次為《新華文摘》《小說月報》《讀者》等雜誌轉載,收入各種文學年選。作品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北京文學獎、上海文學獎、魯迅文藝獎、「花地」文學短篇小說金獎、林斤瀾短篇小說獎、湖南芙蓉文學雙年榜(獎)等,部分作品譯介為俄文、韓文、英文、日文、蒙文、匈牙利文等。代表作有《南方的愛》《大學軼事》《前塵:民國遺事》《綠皮車》《抄家》《伯爵貓》《手上春秋——中國手藝人》等。

    陳康太,青年作家、編劇、導演,兩岸三地作家協會副秘書長。代表作品有《照相師》《致命宿醉》《熊出沒》系列、《熊貓三寶之萌寵衛士》系列等。參與作品獲評全國及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美猴獎」最佳系列動畫、國家電影局精品項目、北京國際電影節·大學生電影節短片單元最佳作品獎等。

責任編輯:嚴燕紅 南翔 陳康太:青麻從露白,夏布待時春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