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發展冰雪運動和冰雪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多位代表委員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各地應聚焦冰雪運動、冰雪旅遊、冰雪文化、冰雪裝備等全產業鏈發展,讓冰雪經濟跨越山海,持續釋放熱動能。
冰雪運動是發展冰雪經濟的重要牽引。從北京冬奧會到哈爾濱亞冬會,一系列本土高水平冰雪賽事見證了中國冰雪運動的跨越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短道速滑冬奧冠軍任子威觀察到,隨着南方省份以及港澳地區多地建成室內冰場和雪場,中國冰雪運動版圖正悄然改變。「『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成果不斷鞏固和擴大,南方的小夥伴在家門口就可感受冰雪的魅力。」
民眾熱衷享受冰樂雪趣,各地也因地制宜接住冰雪旅遊的「潑天流量」。
乘着亞冬會東風,哈爾濱化身「國際濱」,2024年至2025年冰雪季累計接待遊客9035.7萬人次,其中接待入境遊客同比增長94.2%。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鶴崗市體育運動項目訓練中心高山滑雪教練李雲峰說,北京冬奧會成功申辦以來,隨着人才、資金、政策等各方面支持力度加大,中國冰雪運動的關注度、參與度、競技水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新疆阿勒泰地處世界滑雪黃金緯度,擁有高品質「粉雪」。全國人大代表、新疆阿勒泰地區博物館館員卓婭·巴合提告訴記者,阿勒泰積極承辦國際雪聯越野滑雪FIS積分系列賽(阿勒泰站)等冰雪賽事,完善餐飲、住宿、交通等配套設施,逐漸形成冰雪旅遊聚集區。
不只北方,貴州、湖北、廣東等南方省份以「冰雪+」模式延伸冰雪旅遊鏈條,開發出「冰雪+溫泉」「冰雪+商超」「冰雪+美食」等多場景消費模式,冰雪經濟「熱」力全開。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金融發展協會主席魏明德表示,中國冰雪旅遊的全球熱潮得益於優化免簽政策、完善移動支付、完善基礎設施等舉措。他建言,可通過培養多語種導遊人才、加強與國際旅遊組織的合作、提升口岸通關效率和服務水平等措施,打造世界級「冰雪名片」。
受訪代表委員認為,挖掘冰雪文化、講好冰雪故事,是把冰雪「流量」轉為「留量」的題中應有之義。阿勒泰被稱為人類滑雪起源地,卓婭·巴合提說,古老的毛皮滑雪板展現了「冰雪+非遺」的特色文化。本土青年設計師還打造了「雪怪阿樂」形象的文創產品,備受消費者青睞。
作為冰雪產業鏈的一環,冰雪裝備是冰雪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結合自身運動實踐,李雲峰說,近年來,國產冰雪裝備不斷升級,但在原材料、技術、性能等方面與國外一線品牌仍有差距,目前滑雪器材行業仍以國際品牌佔據主導地位。
全國人大代表、東北輕合金有限責任公司技術質量中心主任工程師謝延翠稱,推動冰雪裝備再升級有賴於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等的通力合作,離不開對材料性能的深入研究、生產工藝的持續優化和對冰雪運動需求的精準洞察,也需要體系和標準的支撐。
沒有天然冰雪的港澳地區也在共享冰雪經濟發展機遇。魏明德說,北方地區有人才和經驗,可幫助香港培養冰雪專業人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充足的資金和先進的市場推廣經驗,可為內地冰雪場館建設、裝備製造和賽事運營等提供支持,與內地共同舉辦冰雪產業博覽會、冰雪經濟論壇等活動,增進冰雪產業領域的經貿合作。(中新社記者 國璇 王琳 徐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