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是香港全力競逐的新產業、新賽道,絕對不能輸;考慮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所以搶才育才首先就不能輸。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於網誌提出,除了匯聚海內外的高才專才優才來港發展,同樣重要的是大力培養本地年輕人對科技創新的興趣,要透過更好結合教育、科技與人才培育來增強人才基礎。換言之,創科賽道上要贏,必須先贏人才賽道。
香港在人才賽道上,無疑擁有巨大優勢。基礎教育而言,查每三年一度的PISA評估,香港學生最新數學能力和科學能力排全球第四和第七,兩者皆為創科相關重要指標;加上「教育平等」表現排全球第二,反映港生普遍水平遠遠高於國際,而已推行近十年的STEM教育,更令莘莘學子如虎添翼適應創科新時代。
高等教育和研發方面,香港在今年QS世界大學的排名同樣名列前茅,5間大學躋身全球百大、3間打入亞洲十大,配合16間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實驗室達到世界級水平,可見香港乃深造創科及發展創科事業的理想地。此所以,於2024年的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裏,香港整體排名高踞第七,其中「科技」和「知識」排名第三和第五,這些均顯示國際社會對香港創科人才教育基建的肯定,世界一流的「教育、科技、人才」生態圈亦為香港進一步搶才育才形成良性循環。趁早搶才來港,無論是發達地區抑或新興市場的,尚可避免肥水流向別人田;讓海內外人才在港茁壯成長,尤其全方位做好「數字教育」,通過磁石效應與群聚效應,香港競爭優勢必然愈大。
創科發展要求「政產學研投」的緊密協作,其中「創科+」及「AI+」與人才教育的結合便為重要一環,相關宏觀規劃與具體執行必須加快到位,才可更好順應新時代發展大潮。政府已在「搶人才」拆牆鬆綁,各界應積極對接政策,把握箇中機遇。事實上,自上月預算案提出邀請業界為校園編程和AI學習等提供資源、技術指導和實踐場景等,很快已有首間科企創設青年創科培育學院。
展望未來,「創科+」及「AI+」的教育應用必然愈趨普及廣泛,當中既涉無窮商機,而「數字教育」本身亦可提供更多創科及AI人才,這條生態鏈亦確保產業的持續發展。除了在供給側層面增量提質,包括做好相關創科教育配套,理所當然地也要積極滿足以至創造需求,例如吸引海內外有志發展創科的人士來港就學或進修,還要鼓勵其他公司機構或個人等積極參與創科相關培訓。由僱主僱員以至半退休人士也可投入創科終身學習,從而裝備自己適應新時代所需,同時推動貢獻香港的高質量發展。
創科固然關乎未來,當下亦已成果顯現。上月科技園公司舉辦的主題招聘會,便有150多家從事AI的園區公司參與,提供逾1000個創科職位;本周五數碼港亦將舉行聚焦AI的招聘博覽,580多家企業及機構將提供逾2000個空缺,當中六成跟AI相關。統計處資料顯示,2023年全港有超過4.3萬研發人員,按年增近一成;未來創科可望創造的高增值崗位勢將愈來愈多,為市民提供更大的可發展與上流的空間。充分發揮好科教人才的「起跑線」優勢,香港創科發展必可碩果纍纍。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