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碎片化加劇、美國頻揮關稅大棒的變局下,區域自貿協定正成為穩定增長的核心引擎。2024年10月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實質性收官之際,覆蓋全球30%人口與經濟總量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迎來生效三周年關鍵節點。在博鼇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上,如何釋放區域自貿潛力成為焦點議題。
RCEP重塑亞洲經貿格局
作為首個整合東盟與中日韓澳新五大經濟體的自貿協定,RCEP已顯現結構性紅利:東盟GDP連續三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預計2030年躍居全球第四大經濟體;柬埔寨將於2028年脫離最不發達國家行列。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指出,RCEP開創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經濟體共建高標準自貿區的新路徑,「雖有技術性挑戰,但關鍵在於突破美國主導的單邊主義,推動全球化2.0進程」。
印尼前外長馬爾迪·納塔勒加瓦強調,面對「全球化分裂」,亞洲需展現政治領導力:「RCEP不能僅停留在技術層面,各國須向民眾傳遞清晰信號——更大貿易自由化等於更大繁榮。」數據顯示,RCEP已整合亞洲27個自貿協定和44個投資協定,消除區域內91%貨物貿易壁壘,使跨境物流效率提升40%。
破解「義大利面碗」效應
儘管成效顯著,RCEP仍面臨深度整合挑戰。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前院長金興鍾指出,成員國發展水準差異導致市場開放度不均衡,且自貿協定疊加引發「規則交織」困境。馬來西亞亞太「一帶一路」共策會會長翁詩傑以實證數據警示:中馬雙邊貿易額連年攀升,但RCEP原產地規則利用率不足30%,「需建立技術合作基金,提升中小企業協定運用能力」。
柬埔寨亞洲願景研究院院長成金瓏提出三維解決方案:短期消除非關稅壁壘、中期共建綠色產業鏈、長期培育數字貿易新優勢。其團隊研究顯示,若區域內綠色技術合作加深,2030年清潔能源貿易規模可突破8000億美元。
跨區域擴容開啟新篇章
RCEP的開放性正吸引智利、斯里蘭卡及中國香港等地申請加入,專家預期擴容將帶來三重變革:從貨物貿易向服務與數字貿易延伸、從區域協定向跨區域機制融合、從經濟合作向安全治理拓展。遲福林建議構建「RCEP+」模式,與上合組織、海灣合作委員會形成制度對接,「這不僅是亞洲的經濟整合,更是重塑全球治理的戰略支點」。
當前RCEP區域內貿易占比僅38%,較歐盟的60%仍有巨大提升空間。隨著2025年關稅減讓第二階段啟動,協定將釋放逾2000億美元新增貿易量。正如論壇主持人張宇燕所言,在全球化十字路口,RCEP正從「經濟黏合劑」升級為「體系穩定錨」,其演進軌跡將深刻影響世界經濟新版圖。(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