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染,古稱「蠟纈」,是中國古代三大防染(蠟、夾、扎)技術之一,是中華民族古老而獨特的手工繪染藝術。蠟染工藝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尤其是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已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貴州少數民族地區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后襬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緻,除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香港商報記者黃慶松
代代傳唱蠟染起源故事
在貴州苗族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蠟染歌》,代代傳唱敘述著蠟染起源的故事:有一個美麗的苗族姑娘總希望能在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可是一件一件的手工繪制實在太麻煩,她因為想不出好辦法悶悶不樂。一天,姑娘看著一簇簇的鮮花久久發愣,辦法沒想出來卻在沉思中昏昏入睡。朦朧中有一個衣著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姑娘在花園中看得入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也渾然不知。
等她醒來低頭一看:花叢中的蜜蜂剛飛走,而且在她的衣裙上留下的蜜汁和蜂蠟,很不好看。她只好把衣裙拿到存放著靛藍的染桶中,重新把衣裙染一次,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當姑娘從沸水中取出衣裙的時候,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沾過的地方出現了美麗的白花!姑娘心頭一動,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后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后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蜂蠟,布面上就現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姑娘高興地唱起了山歌。人們紛紛來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大家回到自己家里之后,照著姑娘教給的方法,也都染出了花樣繁多的花布。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苗族及與之雜居的布依、瑤族等兄弟民族之間流傳開來了。
分蠟畫和蠟染兩種形式
「苗族蠟染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品,它并不單純是苗族社會生產功能或自然規律的凝固形式,還滲透著一種普遍的自然因素,即既普通又特殊的個人感受。它屬於人類自然稟賦中的心理遺傳信息,是積澱於深層的集體無意識。」安順蠟染大師洪福遠向記者介紹說。
蠟染是苗家人的生活、生產、戰爭、遷徙等場景按照自然的規律和心理活動邏輯進行簡體、變形、誇張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靈符號,組成一種理想化的完形關系,這種「人化」作用溝通了人們心靈的聯繫。
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后以藍靛浸染,再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染液便隨著裂縫浸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難以摹繪的天然花紋,像冰花,像龜紋,類似瓷釉之「開片」,極具藝術效果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蠟染實際上分為蠟畫和蠟染兩種形式。
蠟畫是用銅刀蘸上高溫加熔的蜂蠟,在白布上信手畫出花鳥魚蟲、江河湖泊,然后繪畫者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種顏色即成。蠟染是將畫好的作品通過防染,煮沸、去蠟、漂洗、花現。加之,神秘莫測的冰紋,使蠟染更具抽象畫派的韻味。苗族圖案帶有史書性質,似鎧甲,像文字,或寫意,或抽象,任隨馳騁;布依族大多是圖騰圖案,有太陽紋、有雲雷紋、有回紋、有銅鼓紋,連續對稱,古樸典雅。
在淡泊平靜的心態下點蠟
「民族傳統文化之所以能世世代代流傳下來,傳統的文化傳承機制之所以能有效運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傳統文化是在一種相對封閉的環境下世代相傳的。」安順蠟染大師洪福遠說,過去由於居住在高山峽谷中的苗族對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他們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只能是祖輩所創造的文化。但是當他們有條件了解外面的世界后,就有了比較和選擇,尤其是年輕人的求富意識和求知意識在外界信息的強烈冲擊下表現得分外突出,他們對生存、對美、對快樂都有了與祖輩完全不同的理解。隨著外界信息的傳入,年輕人價值觀的變化和他們對了解的傳統文化的重新審視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與幾十年前相比,苗族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變,但改變更大的是他們的心態。以前苗族婦女畫蠟染沒有功利的目的,那時的苗族蠟染是一種地道的生產者為本身需要而創造的藝術。當我們翻看苗族婦女出售的蠟染時,憑直覺就可明確地判斷出這是新的還是老的。她們的前輩在淡泊平靜的心態之下點蠟,每一筆都透著靈氣,構圖也用心良苦,整個畫面精緻而飽滿。現在尽管還有畫得不錯的婦女,但比起人人都是點蠟高手的時代來說,苗族蠟染無疑呈退步趨勢。經濟時代改變了她們的價值觀,畫的蠟染多是草草了事,制作速度較快,筆畫也顯得粗糙。由於苗裝的文化功能逐漸減弱,費工費時的服飾工藝也就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