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梅山大传奇》剧照。 谢卓勋 摄
新化山歌,起源于秦代以前,盛兴于唐宋,流经明清,传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瑶、苗、汉等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内容广泛,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陶情歌、生活歌、儿歌等;按腔调分为高腔山歌和平腔山歌。音乐特色鲜明,高腔和平腔山歌,起音都较高,跳跃性强,具有粗犷、激越、陡峭的抒情风格和大胆、利索、调皮的野性美特征;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全面记述了新化的天文地理、部族迁徙、人伦教育、民情风俗等,被誉为梅山文化的瑰宝。2006年新化山歌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名录。2008年6月,新化山歌被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我们再次走进新化,走进山歌的海洋,领略到其天籁般的无穷魅力。新化山歌那高昂的腔调、婉转的旋律、丰满的蕴涵,犹如一串串红辣椒上飘出的歌唱声音,辣辣的、甜甜的,展现了新化人热情大胆、敢爱敢恨的情怀,也展示出了梅山文化深厚的底蕴。
去年6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率音乐家们来娄底采风,当走在梅山龙宫洞内,新化电视台一位美女记者给客人们唱了一首新化的山歌,那脆甜轻灵的歌声,充满地域特色的方言曲调,让音乐家们听了啧啧称叹。晚上,在紫鹊界举行的篝火晚会上,附近的山民听说是国家级的音乐名家来了,纷纷也赶过来,展开他们动听的歌喉,唱起了一曲曲新化山歌,山民那调式古老、风格独特的歌声,爽直、清脆、泼辣,有如一串串红红的辣椒迎面扑来,辣味十足,令人们如痴如醉,恍若穿越到了远古的森林,只知脚下是一片莽莽苍苍青翠碧绿的纯净世界,而不知今夕是何年。
音乐家们说,新化山歌真的好听,听了此歌,接了地气,今后的创作更有了灵气,真是不虚此行。
去年冬天,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鲁湘应邀来娄底考察文化旅游产业。在新化县水车镇乡镇机关食堂里吃饭的时候,几位农家大姐唱起了《采茶歌》:“三月里茶山茶发芽,背个背篓采春茶。九莲长得人才好,手脚勤快个个夸,左手招来阳雀叫,右手招来蝶采花。边采边往溪边望,冤家桥下摸鱼虾。采呀采呀采呀采,哪有心思再采茶。”那一曲悠扬婉转,情意深远的采茶山歌,火辣辣地滋润着听众的心田,让人备感欢欣和温暖。
晚上,到了新化县城,吃晚饭时,新化县的“山歌皇后”陈福云唱起了一首流传久远的经典山歌《郎在高山打鸟玩》:“郎在高山打鸟玩(hāi),姐在河边洗韭菜。哥哥叽,你要韭菜拿几把,你要攀花夜里来。莫穿白衣白裤莫拖鞋,扛只小小锄头做招牌。要是那个看牛伢子碰到你,你只讲去田里看水来。你到十字街上买双草鞋倒穿起,上排脚印对下走,下排脚印对上来。我哩两个行路莫把笑话讲,坐着总莫挨拢来。有心做个无心意,神仙下凡实难猜。”
王鲁湘教授赞不绝口,笑着说:“感觉在新化山歌中,无论是语言、行为还是心理上,梅山女性都表现出一种大胆与主动。唱词都是十分自由奔放的,语言无拘无束,由心底自然地流露,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透释出男女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倾慕、相互爱恋的一种原始的浪漫和古老纯朴的民风,足以让所到之客浮想联翩,真是‘歌千曲,心无邪’啊。”
在上届“欢乐潇湘·幸福娄底”群众文化活动汇演上,新化县创作的原生态的山歌舞蹈表演节目《麻篮爱手帕》,里面含三支新化山歌。《绿吊崽》表达的是情哥与情妹之间的爱情故事。《波罗山歌》在劳动场面中引出情哥情妹互送麻篮、手帕的场景。节目尽展新化山歌的特点,高亢嘹亮的声调、欢快的旋律、优雅的唱腔表达了男女互相爱慕的主题,像一幅展开的民俗生活画,给人无穷的遐想,让人百看不厌。因此,这个节目在娄底的复赛中夺得金奖后,在全省组织比赛中也一举夺金,成了娄底人的骄傲。
在茫茫梅山山岭上,在木板房、小桥流水旁,梅山姑娘在仰头歌唱并呼唤着自己的情郎,而阿郎在山野扶锄而答,歌声在山野间久久不息。
每当在工作之余,听下这首歌,仿佛是在咀嚼一个个红辣椒,让自己又充满血性和奋斗的劲儿,也许这就是新化山歌的特殊韵味和独特魅力。
突然之间,恍若看到,从红辣椒上飘荡出的新化山歌穿过梅山那片纯净壮美的森林,穿透岁月之墙的阻挡,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梅山男儿征途中孤独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