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環境稅的期待與困境

2014-05-19
来源:香港商报

  一份新出爐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稱,中國要根治霧霾問題至少需要15-20年左右,建議適時開徵環境稅,用經濟手段治理霧霾。

  從學界到官方日漸密集的表態可看出,內地的環境稅開徵漸行漸近。支持者認定,政府可通過徵稅提高企業的排污成本,進而倒逼企業主動控制污染量、加快技術治理,從而降低整體的環境污染。但是,政府過往開征一個新稅種的遭遇表明,基於找污染者埋單的治理思路,不論是否真的有效,都可能招致一邊倒的怒罵。

  以開徵環境稅治污為例,誰污染首先就是一個很難界定的問題。造成環境污染的產業鏈是复雜多元的,有煤化工產業,有粗放的小造紙、小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還有蓬勃發展的汽車產業,甚至消費環節的有車一族也是環境污染的制造者,誰的責任更大?其次,制定稅率也是一個大問題,如果稅率太低,起不到刺激企業防污治污的決心,企業拿少錢買心安的可能性大大存在;如果稅率定太高,則會增加企業負擔;加之內地各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徵稅是一刀切還是分區域進行,對招商引資有著極大的影響。還有,今年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也是一個不能不考慮的因素,於此大勢中貿然徵收環境稅或會令企業百上加斤,遇到的阻力自然會大許多。理性之外,民眾逢稅必反還有其感性原因,那就是政府只願自證加稅的「正當性」和「必然性」,卻很少從納稅人的角度去考量他們在繳納稅費后是否獲得了對等的權力。

  不對等的博弈力量,化為行動時焉能不消極抵抗之、詆毀之?這些問題,政府都考慮好了嗎?如果沒有系統且縝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出台前的充分溝通,貿然推出環境稅將會遭到多少嗆聲可想而知。不受歡迎的處境也迫使政府必須在「徵稅」之外,給予納稅人其他有效的選擇。例如,納稅不治理,即企業用繳稅的方式購買治理污染的服務,此舉可望帶動一批環保公司發展壯大;又或是治理不納稅,為了減少稅負,企業將尋求技術革新,自動調整產業結構,此舉也將為碳排放權交易等綠色金融打開一條新路。


[责任编辑:黃錦霞]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