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促進社區精神健康

2014-06-11
来源:香港商报

  誰能想像一位懷胎十月的母親會突然親手嚴重傷害自己的孩子!早前深水桋發生駭人的倫常慘案,除道出背后复雜的家庭悲劇外,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反思當局對大眾認識情緒病與精神健康政策的支援是否足夠。

  據世界衛生組織2001年發表的報告指,全球約四分之一的人口曾出現精神或行為問題,更預測到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全球疾病排行榜第二位,情况令人關注。為此,世衛提出三個確立精神健康政策的重點建議:精神病治療重點由住院轉為社區護理,將精神健康服務融入一般衛生服務,以及發展社區精神健康服務。

  近年,對於本港的精神健康政策,當局無疑投放較多資源,醫管局精神科醫生數目由5年前的不足300人,增至去年330多名,相關的護士、臨床心理學家、職業治療師和醫務社工人數亦逐步增加,但這個增幅對於病者的支援是不足夠的。

  曾有病者反映,在公營醫院轉介精神科已經要等上數周到數個月的時間,輪候覆診的時間更長,每次與醫生見面的時間只有短短數分鐘,無法深入了解病情。有別於其他疾病,情緒病患者最需要的是相關專業人士的會面和意見提供,而非單純倚賴藥物控制。我們認為,政府應投放更多的資源培訓及聘請足夠的醫護及專業人士,深化現有的服務。

  若要將精神健康服務發展成社區衛生服務,適時和適切的介入是關鍵所在。今次的悲劇中,母親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問題,更遑論尋求協助,當局應在此多下功夫。雖然醫管局在2010年開始推行綜合精神健康計劃,但市民未必會及時意識自己的情緒出現問題,部分更害怕周遭的眼光而諱疾忌醫,加深病情。故此,當局可針對不同年齡群組較常見的情緒病,提供評估服務,例如:在母親帶嬰兒到母嬰健康院注射疫苗時,着她填寫問卷,評估情緒狀况,有助醫護人員及早發現及介入。鄰里的關心亦能化為對精神病患者的支援,鄰舍之間一個簡單的問候,或許已經能察覺及協助情緒病患者尋求適切的援助。

  治療情緒病的良方并不是藥物,而是適切的支援與服務。只要每人都願意多走一步,多些關懷身邊人,就能夠避免不幸的事情發生。

[责任编辑:黃錦霞]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