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曲种“起死回生”引发非遗保护新思考

2014-06-1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董大汗

   从“无”到“有”,固然令人欣喜;从“有”到“兴”,更显任重道远

  曲种“起死回生”引发非遗保护新思考

  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余杭赛区比赛上,观众集中领略到了众多南方鼓曲唱曲类曲种的独特魅力。特别是一些经历过“起死回生”命运的地方小曲种,如今也在中国曲艺的最高舞台上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引发曲艺界和关注民间文化遗产人士的无限感慨。

  曲艺作为我国最具民族民间色彩的表演艺术,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在我国整个文艺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百个曲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各种新兴娱乐方式的出现,传统曲艺和众多的民间文化遗产一样,生存和发展遭遇严峻挑战,演出空间和观众面日益萎缩,再加上自身后继无人,很多盛极一时的地方曲种或濒临消亡或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余姚恰咚咚、福州伬艺、湖州三跳这三个鲜为人知的地方曲种,便经历了这样的命运。如今,它们已经重获生机,固然令人欣喜,但听听这中间经历的故事,以及想想它们的未来,还是令人唏嘘不已。在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如何真正让遗产“活起来”?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思索。

  余姚恰咚咚:一个曾经消失的曲种重新回到观众面前,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余姚恰咚咚是流布于浙江余姚及附近的慈溪、上虞和绍兴等地农村的曲艺说书形式,据史料记载,这一曲种至迟在清代中期就已在余姚的姚北一带流传。然而到了20世纪末,随着老艺人的离去,恰咚咚这个曾经凝结并体现当地百姓审美情趣与人生理想的重要艺术文化载体也逐步淡出了老百姓的视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受到多样娱乐形式冲击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恰咚咚彻底没有了踪影。

  现任余姚市戏曲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的彭亚平早在10多年前就曾设想把恰咚咚重新捡起来,但苦于当时既没有可资参考的原始资料,又没有可以调查访问的艺人,所以这个愿望也就一直搁置在彭亚平的心底。直到三年前,彭亚平从一位老师那里得到了一本《中国曲艺志·浙江卷》,翻开一看,里面不仅收录了恰咚咚的文字资料,而且还附有部分曲谱,这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彭亚平倍感惊喜。于是她赶紧复印好材料,找到当地的作曲老师,开始了余姚恰咚咚的挖掘整理工作。

  2012年,在没有专业演员,只能借用余姚姚剧团两位戏曲演员的情况下,彭亚平和她的团队重新排演了恰咚咚传统节目《三篙恨》,并在浙江省第四届曲艺杂技节获得优秀节目奖和文本奖,这种认可让彭亚平获取了更大的信心。今年,彭亚平又带着她的另一部恰咚咚作品《姚江奇案》登上了中国曲艺牡丹奖余杭赛区的舞台,不仅获得了创作提名奖,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重新见证了恰咚咚这个重生的小曲种的独特魅力。

  彭亚平说,促使她要把余姚恰咚咚重新挖掘出来的最大动力,来自她作为一名基层文化干部身上的那份使命和责任。“我的初衷就是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继续传承下去。”虽然现在恰咚咚的节目还很有限,借调戏曲演员来表演的状态还在持续,但不管怎样,让一个曾经消失的曲种重新回到观众面前,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彭亚平表示,接下来她的最大目标就是为恰咚咚申报非遗项目,希望借助非遗保护的平台为恰咚咚营造更好的传承发展环境。除此之外,她还打算创作一些适合孩子们表演的题材,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恰咚咚的队伍中来,为恰咚咚的持续发展储备力量。

  福州伬艺:如何让它继续焕发青春,今后的路还很长

  与余姚恰咚咚相比,源于唐宋,从明代末年可见其脉络的福州伬艺虽然历史更为悠久,但同样有着一度濒临消亡的命运,甚至有着更为曲折的发展历程。此番能够在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舞台上再睹福州伬艺的风采,与福建省福州曲艺团团长陈晓岚多年来的坚持和努力密不可分。

  陈晓岚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是福州伬艺的鼎盛时期,当时可谓名师辈出,流派纷呈。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拆迁,原来的居民都安置到城郊,导致福州伬艺文化“场”在城区消失,听众被拆分,新的伬艺“场”尚未建立,再加上人才青黄不接,曲本散失严重,流派艺术严重失传,招生传习困难重重,都让福州伬艺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令陈晓岚印象深刻的是,福州曲艺团在上世纪90年代三次招生中,竟然没有一个人报名。也是从那时开始,让福州伬艺再现光彩的念头便在陈晓岚心中萌生。

  但真要做起来,陈晓岚发现困难重重。“当时我去问团里的老艺人,结果没有一个人知道福州伬艺是什么样子,只有《中国曲艺志·福建卷》中有一点模糊的影子。”不过让陈晓岚最终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缘于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她所钟爱的福州伬艺的母亲的影响。“小时候,经常听母亲哼唱十番曲《秦楼月》,曲词十分典雅,母亲告诉我说这是十番伬(伬艺又名十番伬),可是当时年幼,未曾用心。2005年7月,在母亲离去4年后,我受命主持福州伬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遍询前辈,已然无人知晓了。福州伬艺忽然就成了曲艺志书上的一个了无生气的名词了,令人不甚惋惜。”陈晓岚感言。

  2007年,福州曲艺团根据《中国曲艺志·福建卷》的记载决定发掘恢复福州伬艺,他们选择了《秦楼月》这个曲牌,然后根据《秦楼月》词谱,取材福州市明清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保护工程填词创作了《秦楼月·春回坊巷》,将已经消亡近半个世纪的福州伬艺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并登上了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舞台。不过欣喜之余,陈晓岚觉得,如何让福州伬艺继续焕发青春,今后的路还很长。

  湖州三跳:曾一度消亡数十年的老曲种再发新芽

  记者注意到,在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舞台上也不乏与余姚恰咚咚、福州伬艺有着类似发展经历的曲种。其中,湖州三跳就是一例。据文献记载,三跳的起源和形式与清末民初广泛流行起来的民间说唱形式宣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最初流传于湖州东乡和江苏的交界处。20世纪初,最早在湖州府庙内的茶室书场演唱三跳的艺人深受湖州人的喜爱,三跳演唱逐渐向湖州四乡辐射延伸,艺人猛增,盛极一时。1924年,湖州曲艺艺人成立行会组织“明裕社”,入会艺人达200余人,其中专营三跳或兼营三跳的占半数以上。至20世纪40年代,三跳演唱区域已扩大到东至嘉兴、平湖、上海,西至安徽广德,北至江苏宜兴,南至桐乡、杭州的广大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三跳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创作、移植了一些新的曲目。“文革”以后,湖州三跳这一形式灵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品种从艺者急剧减少。在湖州地区,能演唱三跳的艺人仅剩一两个人,而且年事已高,后继无人的湖州三跳由此陷入名存实亡的境地。

  这几年,在浙江省曲协和当地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挖掘整理湖州三跳的工作逐见成效。2012年,在继承传统表演形式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湖州三跳节目《三张火车票》登上了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舞台并获得了节目提名奖,随后这一曲种相继在各类演出和比赛中频频亮相。据中国曲协副主席、浙江省曲协主席翁仁康介绍,湖州三跳通过这几年的发展,不仅在当地观众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而且也吸引了原来越多的爱好者。前段时间在当地文化馆举办的群文干部技能展示时,就有人演唱湖州三跳。今年,湖州三跳节目《三张火车票》还被文化部评为“国家艺术资金资助项目”,这些都表明,湖州三跳这个曾一度消亡数十年的老曲种再发新芽。

  不过综观上述各个曲种或失而复得或“起死回生”的途径,基本上都是以排演节目作为切入点。短期来看,此种途径确实具有一定效应,但从长远发展来说,对于一个具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历史的曲种来说,在上无传人、下无人传的情况下,仅仅靠着恢复演出几个节目或借用来的少数人才,很难实现全面的传承和有效的保护。“从‘无’到‘有’固然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突破,但如何实现从‘有’到‘兴’,则是另一个任重道远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当我们在把这些失而复得的曲种纷纷纳入各级非遗项目加以保护的同时,还需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在维系曲种固有特色和专业人才方面,未来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翁仁康说。

[责任编辑:徐明軒]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