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二)
艺衡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经过近代以来的历史剧变,特别是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华文化已经形成了"东西古今"的多元格局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合结构,展示着当代中华文明的绚丽多彩和恢宏气度。
关于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路
当前,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大致有这样三种思路:
一种思路是全球化的思路或者"西化"的思路,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上是学习和模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与西方世界接轨,中国已经开始融入到了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之中,已经走上了一条逐步融入西方世界的道路,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将来必然完全融入到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成为其国际体系的一员。中国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学习当代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是一条"西化"的路,属西方文化中心论。
另一种思路是传统化的思路或者"东化"的思路,认为中国传统价值观更适合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西方文明并不是人类文明的最佳选择,存在着种种缺陷;近年来的金融危机更说明了西方文明面临着许多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西方文化将让位于东方文化,中国的未来不能寄托于西方文明,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不应是学习西方,而应是挖掘和发展东方文明的价值观,并使其现代化,使其成为一种超越和取代西方文明的东方现代文明。它实际上是一条"东化"的路,属东方文化中心论。
第三条思路是东西文化融合的思路,认为在世界日益开放发展和文化加快流动的时代,西方文化中心论或者东方文化中心论都失去了其固有的条件和理由,都因其狭隘性和片面性而不足以成为未来文化发展的特色。而且,当代文化的交流是自然的、通透的、全面的,"体""用"或"本""末"之类并不具有科学方法的意义,"体""用"或"本""末"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界限,所谓"中体西用"或者"西体中用"在文化实践中很难拉扯清楚,而开放的融合论,即开放择优、东西并重的文化思路和主张,反映了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必将成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趋势。这里的"东"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西"是指西方的社会主义文明和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东西文化融合就是这三者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形势的发展,除了以上三种思路外,还有其它一些思想主张,诸如主张回归到计划经济旧体制的"回归论",主张将当前转型中的体制固定化的"固化论",主张以公平为主要任务的"公平论",等等,这些思路和主张反映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社会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因此,如何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对国家发展道路产生重大影响。
仍需借鉴西方文明成果
继续大力学习借鉴西方文明成果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在西方受困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更为世界刮目相看。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中国人一扫长期以来受西方蔑视而积压在胸的自卑感,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得到很大提高。但是,国力的增强也使许多人产生了一种新的情绪,即过于乐观和盲目自信的情绪,隐含着拒绝继续学习西方文明的自大情绪。在这种情绪的主导下,有的认为,西方文明的自身矛盾无法解决,西方文明没有前途。有的认为,中国的发展状况这么好,说明中国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经验,而西方文明成果未必胜过中国的经验。也有的认为,中西国情差距太大,学来的西方文明大多数都变味了,反而产生了许多新问题,中国在学习西方文明中未必能达到目的。
事实上,只要尊重历史和事实的人都会清楚地看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进步和文化发展始终以学习西方文明为重要线路;而近30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与学习西方文明、引进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息息相关。 从本质上说,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本无优劣之别;但从世界史的发展进程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却有时间(时代性或阶段性)上的先后。在不同时代,东西文化会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在近二三百年间,西方文明取得了先进地位,这是中国学习西方文明的主要依据。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华文化不如西方文化,因为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也曾领先于世界;更不意味着中华文化和东方文明无所作为,因为历史并没有止步,谁首先接受并掌握了代表人类未来的新文明,谁就取得了先进的地位。
从现实需要看,中国学习西方文明,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迅速走上了以科技为支撑的强国之路,在其经济、军事的强势影响下,其文化也传遍了全世界。纵观世界的大型组织,很多都是西方国家发起建构的,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潮流。而且,西方价值观中的开放、民主、自由也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尤是对那些刚从封建社会走出来的民族来说,西方文化对旧思想具有强大的冲击作用,对工业文明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中国学习西方文明,就是学习和吸纳他们的先进成果,参考和借鉴他们的创业史、发家史,警惕他们的弊端和教训,以便少走弯路,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如果从更为深远的眼光看,中国学习西方文明,以海纳百川的磅礡大气融汇东西文化,将极大地提升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为,东西方文化凝聚了不同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特征,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形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例如,中国人习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人生处世、待人接物,举止言谈要注重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骄傲为耻,不习惯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这说明,中国文化中隐含着重群体、轻个体的意蕴。相反,形成于文艺复兴运动的西方国家价值观,崇尚个人的价值,宣扬人文主义和个性至上,主张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生活中人们尊崇的是"自立""自强""自信",崇拜的是"强者""英雄""人才"。 这说明,西方文化中隐含着重个体、轻群体的意蕴。从以上对比中可以得知,中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中国文化取向内敛,而西方文化取向张扬。两者虽无优劣之分,但单极发展却显然不如融会贯通更为圆满。因此,以开放的心胸学习和吸纳世界文化的精华,有利于充实和完善中华文化的内涵,平衡和发展中国人的国民性,使中华民族以更加矫健的姿态行进于世界民族之林。
深入发掘和整理东方价值体系
可以说,深入发掘和整理东方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特色。
强调东方价值体系的重要性,一是因为西方文明自身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因为普世模式并不成立;三是因为东方价值体系越来越显示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西方文明在二战后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并没有克服和解决其基本矛盾。从1985年开始的日本经济大萧条,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从2006年开始的美国次债危机,到2012年蔓延整个欧洲的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西方大国的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相继上演,西方生产方式的内在冲突一次次以巨大的破坏作用展示于世人面前。西明工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异化,造成了许多新的普遍的严重问题,诸如环境污染、工作压力、贫富悬殊、道德危机、社会烦恼、精神贫乏、人性变异、伦理突破、犯罪堕落、恐怖活动等等,这些都成为威胁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挑战。
西方文明也不可能成为所有国家复制的唯一模型,一是各国国情不同,民族特色不同;二是西方文明的缺陷为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探索空间;三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模仿西方文明,比如,西方国家的高质量生活是建立在高耗费基础上的,2011年美国人口3.1亿多万,人均耗能量是中国人的近5倍,而中国人口13.7亿多万,若中国人也照美国人的模式生产生活,则中国的耗能量和污染排放量将增加近20倍,相当于4个现在的美国,显然这样的发展是难以容忍的,是不可持续的。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超越西方文明和西方发展模式就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文化的取向归根到底是以人类的关怀为依归的。西方文化的困惑就在于人类关爱的缺失和扭曲,而东方价值则恰恰在"善与美"的追求历程中体现了对人、对社会、对自然的和谐情感。可以说,东方价值主要集中于情感价值、精神价值,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挖掘、提炼和分类,是具有精神主体和情感主义特色的文化。东方价值对人类精神所给与的关爱,体现于其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之中。儒家传统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精神追求,重情感、重道德、重整体、重和谐,以入世的姿态努力寻求现实的情感秩序和精神平衡,培植了人本主义、道德至上、集体本位、和谐统一等价值体系。这些价值固然不能取代西方文明,但对于弥补西方文明的不足、矫正西方文明的畸形发展,对后工业时代的价值支持,乃至对人类情感及精神信念的高层回归,都具有重大的建树功能和启迪作用。
东西方文化融合为必然要求
最后,东西方文化融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经过170多年的文化冲突和整合,有三种文化在中国发挥着重大影响和作用,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格局。这三种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优秀文化。在这三种文化中,马克思主义处于主导地位,其它两种文化也在社会上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给人们的启示是,无论哪一种文化都不能单独成为21世纪的新的文明发展模式的独一因素,而且,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也无法形成新的比现有的西方模式更好的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如社会公正,国家和社会对生产消费和分配的调节和监控,对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保护,对广大弱势群体的关爱,对高尚道德精神的追求,对自由全面发展的构想和憧憬,将在21世纪继续发挥主导作用。但客观地说,在实践中,无论是原来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还是在欧洲仍起主导作用的民主社会主义,都没有解决公有制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贪污腐败突出等问题,这也成为后来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依然在探索中,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指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但在具体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模式还不能一步到位地完全取代现有资本主义文明的模式,还需要借鉴和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倡导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它对人格修养和道德质量的高度重视,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高尚追求,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豁达和包容,都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思想,在人类21世纪的探索中,为人们超越工业文明的局限而探索新的社会发展道路,的确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但传统文化中长期形成的等级严苛、繁文缛节、压制民主、束缚自由的封建专制主义,却与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相违背,不可能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的立国之道。
西方优秀文化,可以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借鉴,尤其是西方对科技成果和经济成果的高度重视,应成为中华文化变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但是,也应看到,中国不可能照搬西方,"全盘西化"没有出路,西方文化有自己的局限性,若世界各国都按某一个西方模式发展,那将是人类的一场灾难。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优秀文化,这三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当代中国依然同时存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近代以来先后经受了西方传来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冲击,充分表现了它坚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它将长久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方式;西方优秀文化一直是近现代中国人不懈求索的目标,在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影响,对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对西方优秀文化成果的普遍接受和欢迎,已表明东西方文化融合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人民获得自由解放、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基础,是当代中国的指导性的意识形态,无论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还是借鉴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一框架内进行的。
这三种文化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制度层面,在实现社会公正和宏观调节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在人的伦理道德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化作用;资本主义文明在塑造独立人格和激发创造活力,发展生产力和发展市场经济,形成法制和民主制度方面,具有其较强的适用性。而且,在宏观上,三者相互调适于统一的制度安排,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和保护,形成"东西古今"的多元格局;在微观上,三者迭加于个人生活,构成了个人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合结构。因此,21世纪既不是西方文明没落的世纪,也不是东方文明取代西方文明的世纪,而是东西方文明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时代。
英国着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在谈到中西文明的融合时说:"或许唯科学主义……这种认为只有科学真理才能认识世界的思想,不过是一种欧美人的毛病,而中国的伟大贡献或许可以通过恢复基于一切人类经验形式的人道主义社会准则,而从这种死亡的躯体上挽救我们……,想来没有比欧美和中国文明的合流更伟大的。依我的感觉,我们愈是研究它们的两方面,愈觉得他们像由两个不同的作曲家所作的两章不同的交响乐,其主调本是一样的"。在多元文化的流动交融中,人类未来新文明才有可能诞生。人类未来新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超越,是东西方文明在结合中的创新和再造。这种新文明应是以人为本的、人道的,在重建人类和谐心灵的基础上,培育和塑造和谐的人性、人格、人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新文明又应是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建构人与自然互动共生的关系,使人从"自然之主"变为"自然之友";这种新文明还应是平等、开放、包容、创新的,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未来世界将是多样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广泛交流、学习创新、求同存异应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明智选择。
正如许多学者预言的那样,人类新文明的探索与中华文明的兴起应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在当代,中华文明的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模式。这种文明模式立足于社会主义本质内涵和中华民族特色,放眼当今世界的文明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以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为主体的特色板块,突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传承和发展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优秀文化传统,展现了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进程中海纳百川的磅礡大气,照耀着人类未来新文明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