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为什麽不能忘记张謇?

2014-06-16
来源:香港商报

   《无尽藏》之藏

  江苏海门只是一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小城,却享有「纺织之乡」、「教育之乡」、「小浦东」等美誉,这一切与一位海门籍名人张謇有着莫大的关系。有人统计,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他自称:「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这种实业救国的精神和实干的品格,至今仍是中国崛起之依托。香港商报记者陈利娜俞新美
  最早发现张謇之才干的,是清末淮军将领吴长庆:张謇16岁中秀才,23岁开始在他的幕府里任机要文书,与袁世凯一道构成了吴长庆的两大文武幕僚,从而受到光绪帝师翁同龢的赏识。然而,当张謇在1894年以不惑之年考中状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之时,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他个人也因父丧而丁忧三年,加之恩师翁同龢在1898年因光绪「百日维新」失败而被罢官。一连串的打击,令他日渐看轻官场而生出实业救国之心。他曾说:「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耗半生之力以实业救国
  1895年,在替两广总督张之洞起草的《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张謇就提出了「富民强国之本在於工」的观点,认为「中国振兴实业,其责任在於士大夫」。1896年,张之洞奏派张謇在南通唐家闸创办大生纱厂,开启了他的实业救国之路。
  1901年至1907年是张謇实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他以大生为轴心,先后创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19家企业。1911年辛亥革命前,张謇还陆续投资创办银行、船栈等十余家企业,形成了一个以纱厂为中心的工业园。到1911年,大生一、二两厂已经共获净利约370余万两。大生纱厂所在的唐家闸镇,亦因此进入了世界视野。
  儒者的济世情怀
  在实业救国的同时,张謇亦力倡教育救国,他一生共创办了近400所学校,形成了师范教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等教育网络,构筑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体系。
  此外,张謇还在1906年到1922年的16年间创办了16家慈善机构,他个人在1900年至1925年所得之全部薪俸,悉数用於教育、慈善和其他公益事业上。到他去世前,仅大生一厂为企业和公益事业的垫款就有70多万两,对其他企业的借款超过112万两。为慈善,他还多次刊登卖字广告,每次卖字,短则一月,长则经年。
  伟大而失败的英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与扩张,民族资本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张謇急於建立庞大的实业体系,在教育、慈善、公益等多个领域投入巨资,导致整个大生资本集团恶性膨胀。1925年,大生各厂被银行及其他团体接办,大生事实破产。1926年7月17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他的陪葬品仅有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
  张謇逝世以后,胡适在为《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作序时,这样评价:「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於一方,而影响及於全国。终於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於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张謇家乡海门常乐镇镇长张华说:「如果张謇就此止步於科举上的成功,满足於高官厚禄的锦绣前程,那麽中国不过多了一个幸运的读书人,多了一个光宗耀祖的官员,可是他没有,因此才成就了一段更为精彩、更加宏伟的历史。」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