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港马湾旧村保育待竟功

2014-07-03
来源:

   业权未解结 安置有纷争


  马湾旧村保育待竟功
 
  马湾从前是宁静小渔村,及至90年代末大型屋苑珀丽湾兴建,改变了原有面貌,昔日原居民旧屋,渔村棚屋人去楼空,大部分居民已搬入新村屋。惟是马湾旧村因一些问题包括6户原居民业权谁属未清楚、天后庙业权争议,以及寮屋租户安置未解决,令马湾旧村作为「马湾公园第二期」的计划被搁置10余年,古文物如建於光绪年间,被评「三级历史建筑物」的九龙关碑遗址,亦因失修受损。当地居民呼吁政府应尽快完整地保育马湾古文物。香港商报记者 周骏
 
  冀马湾公园第二期动工
 
  身兼马湾公园谘询委员会成员、马湾乡委会主席陈崇业表示,马湾旧村6户家族需要自行解决地契问题,影响保育计划进行,而天后庙司理补选事宜,只是时间问题,相信会有结果,惟较难解决的是寮屋租户或不符合安置资格的寮屋人士,呼吁政府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同时批出开工纸,让「马湾公园第二期」动工,尽快完成完整地保育马湾文物工作。
 
  坐落青衣与大屿山之间
 
  马湾坐落於青衣与大屿山之间,岛屿面积约为0.9平方公里,岛屿东西分别为马湾海峡和汲水门,是进出香港内海的必经水道。因水流湍急,自明朝便有「急水门岛」之称。早於1841年,「急水门海峡」已是船只北上的重要航道。在上世纪90年代青马大桥未建成之前,马湾居民与外界联络主要靠渔船、街渡及渡轮的海上交通工具。据悉,岛上的渔村已超过200年历史,最繁盛时期为60至70年代,渔民以捕鱼、晒虾膏为生,原居民则务农过活,已知旧村有田寮村、马湾大街村、美经援村、柳花村及棚屋,现时则建有田寮新村、马湾渔民新村。
 
  居住历史可追溯300年前
 
  马湾岛上曾发掘出有逾4000年历史的「马湾人(详见N2),但至今有证可查的「马湾人」则是田寮村原居民陈氏的族谱。日前,记者在该村乡公所内看到墙上挂着一幅「田寮村陈氏族谱简史」表。田寮村村代表陈容喜手指简史表示,陈氏家族到马湾居住的历史可追溯近300年前,祖籍江西吉安大(泰)和县柳溪村,自明朝由惠州移居青衣,而第17世祖公葬铜钱洲,第19世祖田寮村陈族四大房,於乾隆年间移居铜钱洲立村,而铜钱洲就是今时所称的「马湾」,而「马湾」之名,源自岛上的天后庙,因渔民称呼天后为「阿妈」,後因「阿妈」读音近似「阿马」,故称为「马湾」,印象自有教堂(1961年)之後才有渔村,而渔民以黎、梁、郭、吴姓氏为主,过去以捕鱼为生,现时则以养殖鱼为生,原居民与渔村渔民往来不多。
 
  原居民以耕田种禾为生
 
  陈氏25代的陈容喜指出,其因是原居民以耕田种禾为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渔民生活习惯不同。而村里农田主要分布在现时的青屿干线两边的柳花村、大岭头及现时私人屋苑珀丽湾之用地,柳花村主要种水稻,大岭头、珀丽湾用之地则是旱地农作物,山边则种菜。50年代,岛上有约21户,村民有200至300人。村民以耕田为主,自己在岛山芳园书室读书至5年级,之後两年帮父母耕田,60年代出外打工,从事打金(做首饰),60岁退休回到马湾为村民服务。
 
  上世纪30年代最兴旺
 
  陈氏24代、现年86岁的陈灶梅忆述,30年代马湾最兴旺,街上有茶楼、杂货店、飞发店(理发),马湾码头附近还有盐厂、胶鞋厂。她10岁便在芳园书室返学,读书至6年级毕业,之後,随父母耕田至26岁,50年代马湾交通不便,出行靠机动帆,岛上居民通常每隔3至4天出岛一次,主要将农作物运到荃湾、元朗卖出,然後,买回油、盐、酱、醋及副食品等岛上生活用品。陈灶梅续称,60年代出岛打工,退休後返回岛上居住,随着青马大桥建成,发展商建私人屋苑以屋换屋形式,田寮村村民搬入田寮新村,交通除了水路交通外,还有陆路交通到市区。
 
  谈到今日马湾的发展,他们都希望马湾旧村尽快完成保育工作,令日渐荒废的村落不再残破。
[责任编辑:香港商报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