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4

皮影:燈影下的千年絕唱

2014-07-15
来源:香港商报

   一張牛皮演悲喜

  皮影:燈影下的千年絕唱

  精美的雕工、獨特的唱腔、生動誇張的表演,說起皮影戲,大多數人并不陌生,它利用燈光、皮偶、影窗呈現出若隱若現、柔里帶剛的影子動作表演,堪稱全世界最古老的「電影」。在皮影戲的白幕上,雖然舞動的都是平面偶人之影,但其音樂與唱腔卻能使人情緒起伏,喜可讓人心舒氣爽,悲能催人泪下,各路英雄豪杰、美人歌姬在皮影里穿越了千年。陝西華陰文人曾作一副對聯,以赞皮影:「懸燈射影雖雲巧,藉口傳言更稱奇。」香港商報記者 黃鶯

  被譽為世界電影的始祖

  皮影戲又稱為「影子戲」、「燈影戲」,台灣、汕尾地區稱「皮猴戲」,在潮州一帶叫做「紙影戲」。法國史學家喬治薩杜爾稱它為「世界電影的始祖」。皮影與民間剪紙藝術相通,它吸取了剪紙的藝術方法,造型優美,線條流暢,富有韻律,花紋圖案富有裝飾性,是中華民族傳統戲劇之一。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皮影起源於漢代(公元前200年),興於隋、唐、宋,發祥於陝西,而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於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杆。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

  吸收各地精華形成眾多流派

  潮俗皮影戲第四代傳承人蔡勁筍向記者介紹,皮影戲有學徒傳承的規矩,徒弟拜師學成后必須到其他地方發展,「譬如我在深圳,徒弟學成以后不能在深圳發展,只能到其他地方發展,不能在師父打造的地盤發展。」蔡勁筍向記者舉例說。這樣皮影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過程中,其音樂唱腔的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曲、曲藝、民歌小調、音樂體系的精華,從而形成了溢彩紛呈的眾多流派。蔡勁筍稱,皮影主要分為北派和南派,南派皮影在潮州地區以陸豐為代表,潮俗皮影則是潮汕地區的流派之一。

  清乾隆年間編修的《潮州府誌卷十二風俗》記載了當時潮州風行皮影戲的盛况:「夜尚影戲,價廉工省,而人樂從,通宵聚觀,至曉方散。」最初,潮俗皮影戲的影人是用紙做的,以白紙做影幕,所以,潮州一帶稱皮影戲為紙影戲。在清道光年間汪鼎《雨韭庵筆記》中就有:「潮郡紙影戲亦佳,眉目畢現」的記述。

  操耍技巧和唱功系關鍵

  演皮影戲的設備非常輕便,所以戲班流動演出的優勢很強。不論在劇場里還是在大廳、廣場、庭院以至普通室內,架起影窗布幕和燈箱就能開戲。一個戲班六、七個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齣戲。演出完畢,全部行頭裝箱就走,輾轉十分便捷。

  演皮影戲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戲班水平高低的關鍵。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經師父心傳口授和長期勤學苦練而成的。在演出時,藝人們都有操縱影人、樂器伴湊和道白配唱同時兼顧的本領。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時操耍七、八個影人。武打場面是緊鑼密鼓,影人槍來劍往、上下翻騰,熱鬧非常。而文場的音樂與唱腔卻又是音韻繚繞、幽美動聽。或激昂或纏綿,有喜有悲、聲情并茂,動人心弦。

  由於皮影戲中的車船馬轎、奇妖怪獸都能上場,飛天入地、隱身變形、噴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現,還能配以各種皮影特技操作和聲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話劇的奇幻場面之絕,在百戲中非皮影戲莫屬。

  千年絕唱不應成絕響

  雖然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選優質的牛皮、羊皮、驢皮等獸皮為原料,刮去雜毛,經過泡制、刮薄磨平,使其至透明狀,再將人物、花草等圖案描繪其上,用刀具刻鑿后,予以染色描繪而成。藝人們歸納為順口溜說:「先刻頭帽后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发鬚須一身全,最后整裝把身安,刻成以后再上色,整個制作就算完」。

  蔡勁筍向記者補充,各地皮影的原材料有所不同:「由於南方天氣比較潮濕,所以通常南方的皮影都選用不容易變形的牛皮,而北方則是驢皮和羊皮居多。」

  對於皮影的傳承,蔡勁筍也表露出自己的擔憂,由於現代文化的冲擊,歷經千年文化洗禮生存下來的皮影戲現在卻遭遇了后繼乏人的局面,但千古絕唱不應成為絕響。「1987年我們去日本演出,日本人覺得中國的皮影很神奇、很偉大,但當時我們的感覺卻并沒有日本人那麼強烈,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我們的生活奔小康時,才會懂得傳統文化的寶貴。古老藝術的保護需要傳承下去,這才能留住歷史的根脈。」蔡勁筍說。

[责任编辑:劉宇婷]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