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震懾利益集團 改革強突圍

2014-07-30
来源:香港商报

  600多天前,中國拉開了前所未有的反腐大幕,新一屆領導人以迅猛果斷的決心,將反腐之劍揮向政治局前常委周永康——新中國歷史上最高級別的官員應聲落馬。改革開放30餘年,腐敗和既得利益者已成為阻礙中國繼續發展的攔路虎。而本屆領導人布下的反腐大棋,勢必會打破這些嚴重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藩篱,為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不竭動力。香港商報記者敖雷

  殺虎肅貪凝聚信念決心

  十八大后,中國反腐整黨風暴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了以地方黨政大員、軍隊、壟斷央企、政法部門和國家領導人組成的「貪腐集團」,33名副省(部)級以上官員因嚴重違法違紀遭到調查,包括2名副國級官員、2名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2名中共中央候補委員。直至昨日,周永康落馬讓這場反腐大戲達到又一個頂峰,新一屆中央領導人反腐「無禁區」的強大決心令世人叹服。不難看出,殺鸡給猴看的反腐時代早已成為「過去式」,殺虎儆虎才是當下的「現在進行時」,以此方能形成長久的震懾力,凝聚起上下一致的改革信念和共識。

  習近平曾指出,改革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我們要善於啃硬骨頭,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去涉險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隻隻「大老虎」現今接連被查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任建明直言,習近平總書記宣示的「堅決將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的決心又向前挺進了一大步。

  反腐事關改革成敗

  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已經拉開,反腐敗既是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柱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現。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反腐是全面深化改革成敗的最關鍵因素之一。腐敗問題的波及面十分廣泛,跨越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各個領域,腐敗問題出現固化現象,對社會進一步演化具有消極影響。專家認為,「發展型腐敗」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亦曾在日本、韓國等國的經濟起飛期出現,并為之付出巨大代價,而中國的腐敗已演變為「掠奪型」的,對國家經濟增長絲毫無益。

  腐敗問題若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將帶來嚴重破壞。中央黨校教授吳忠民警告稱,隨著改革發展進程的推進,經濟總量的增加,腐敗問題的能量和破壞力也會增大,會給社會的安全運行和健康發展帶來日益增大的負面影響。他強調,無論從哪個角度,都應將反腐敗當成一件事關改革發展能否成功的大事情來看待。

  吳忠民分析說,中國社會流動結構出現固化的現象,已經讓民眾對通過個人努力實現社會地位提升的可能的看法出現了明顯分化現象,相信個人努力所占的比重甚至低於機遇、運氣和命運等因素,社會發展活力削弱,民眾對未來希望不同程度減弱,無疑會積累并加重社會矛盾問題。

  經濟學家吳敬璉表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前景謹慎樂觀和危機感并存。危機感正是來自於轉型期中的既得利益者,擔憂重要改革受到阻礙和扭曲,腐敗等「權貴資本主義」現象愈演愈烈。腐敗帶來的諸多問題,在經濟水平達到一定規模后,勢必要掃除這些阻礙,才能夠讓改革開放更上一個台階。

  改革突破口經濟新起點

  現今的腐敗案件大小已經不能單單以非法占有的金錢數額去衡量。改革開放之初,倒賣、投機倒把橫行,而步入2000年后,貪污行賄窩案、串案愈發突出,吏治腐敗、買官賣官、司法腐敗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而「牽一发動全身」的腐敗利益鏈條,往往讓案件無從下手。

  「徹底地反腐倡廉是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最高檢察院理論研究所副所長謝鵬程認為,堅持「老虎」和「蒼蠅」一起打,做到有腐必反、有貪必肅、有案必辦,純潔干部隊伍,就可以依靠人民群眾和現有體制有效地掃清改革的障礙,依法依紀排除改革的阻力。

  資深反腐專家李永忠亦認為,必須用反腐敗作為突破口,但是反腐敗不能局限於查案子,必須改變權力結構的問題,建立改革特區,我們才能化消極為積極,變阻力為動力。

  經濟規模再擴張的前奏

  以中石油等為焦點的國企腐敗窩案,壟斷者和權力部門勾結對改革形成的阻礙不言自喻。中石油的例子表明,壟斷國企具有影響,甚至阻礙任何制度改革的能量。10年來,石油行業的制度僵化,市場化推進緩慢,甚至倒退,中石油甚至可以阻礙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很多人會發現,2014年以來,中石油改革進程明顯加快,混合經營制邁出實質性步伐,頁岩氣開發明顯提速。有論者指,反腐是推動改革的必要前提,腐敗背后為了攫取利益而維護壟斷的政商網絡,只有高強度的反腐行動,才有可能打破這個利益聯結起來的政商網絡,從而打開一個改革突進的缺口。

  600多天以來,反腐斗爭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反腐已在全社會凝聚起最大共識。事實證明,反腐斗爭不是政治作秀和排除异己的手段,而是於國於民的大好事。相信這場常抓不懈的反腐斗爭和配套的后續措施必然是經濟規模再度擴張的前奏,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亦將迎來一個全新的起點。

  反腐樹秩序 增強外資吸引力

  在中國這場聲勢浩大的反腐行動中,跨國企業未能置身事外,「洋賄賂」往往更加隱蔽難以被追查,但其造成的損失則更加難以估量,除了攫取驚人的商業利益,其中不乏別有用心者甚至危及國家安全。有人擔憂反腐或令外資撤出中國市場,不過專家分析認為,反腐成效顯著,長遠來看將大大增加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為改革開放創造良好的市場秩序。

  洋賄賂破壞市場經濟

  近10多年來,幾乎每年都會有跨國企業在華行賄的醜聞遭到曝光,沃爾瑪、朗訊、百事可樂、西門子、德普、輝瑞制藥、家樂福、IBM、摩根士丹利、愛爾康、葛蘭素史克等涉及各行業的知名跨國企業在中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商業賄賂行為。這些跨國企業從事的業務包括信息、藥品、金融、網絡,無一不攸關國計民生命脈。

  跨國企業利用自身國際優勢,創造出本土企業難以效仿的賄賂模式,通過國際會議、邀請訪問、為官員子女提供定居、留學等方式,賄賂行為不需要在國內進行便已經完成,很多官員可以肆無忌憚地在國內受賄,留下后路隨時準備逃往國外。

  洋賄賂猖獗背后,是中國市場經濟建設的倒退,是市場經濟要素的缺失。商業賄賂滲透到中國商業的各個領域,在政治上,將一大批官員拉下水,在經濟領域則終將摧毀中國市場經濟。以往跨國公司的賄賂案件通常是外國監管機構和媒體首先披露,但葛蘭素史克賄賂中國醫生的案件則是由中國監管機構發現,并展開了全國性的調查,這無疑是反腐形勢的一個重要變化。

  對華投資不降反升

  中國社科院知識產權中心研究員張玉瑞指出,跨國企業商業賄賂案件直接影響中國的投資環境,阻礙自主創新。反腐烈火燒向跨國企業,實際上也是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更加良好的市場秩序。

  復旦大學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認為,腐敗會給外資帶來額外的成本和租金,能打破壟斷和減少尋租,反腐敗亦能很大程度降低經營的不確定性和提高政府聲譽,實際上國外多數研究也表明,腐敗與外資流入呈負向相關的關系。

  實際上,中國大力度的反腐和監管升級對許多外資企業來說更是一項利好,這不僅能讓中國商業環境向國際高標準接軌,亦能夯實外商對中國投資的信心。

  中國商務部公布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吸收外資平穩回升,全年外商投資新設立企業22773家,同比下降8.63%;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75.86億美元,同比增長5.25%。今年1-5月,外資新設立企業8744家,同比增長1.6%,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89.1億美元,同比增長2.8%。

  內地利用外資仍然具有綜合優勢,外商對華投資信心還在增強。「今年上半年利用外資的數據出現了自2012年以來首次正增長,這就是一個跡象。」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說。

  主動摒除反腐敗中的雜音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轟轟烈烈的反腐行動已經深深觸及了既得利益集團的痛處,中央動真格足以讓這些人清醒認識到給反腐「潑冷水」的招數毫無用處,種種歪論失去市場、不得民心。在反腐攻堅的關鍵時期,全社會都應主動排除掉於反腐無益的雜音,為治本贏回更多時間。按照中國官場的一貫邏輯,官員落馬往往與政治斗爭犧牲品聯繫起來。實際上,從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來說,反腐又的的確確是一場「政治斗爭」。試想任由與民眾站在對立面,將私利凌駕於國家整體利益之上的既得利益集團坐大,亡黨亡國就并非虛言。中紀委副書記吳玉良此前曾毫不諱言地指出,「反腐敗是一場嚴肅的政治斗爭。」然而,在中國反腐斗爭正值攻堅階段的時候,國外卻有媒體試圖抹黑中國的反腐重拳,歪曲反腐行動為「一場大規模的政治清洗」,這樣的聲音出現并不意外,一方面,這些人根本不了解中國腐敗形勢,另一方面則是故意污衊中國反腐敗斗爭。

         反腐事關中國自身的改革成敗,所以中國社會自身絕不應該再制造雜音,干擾自己的反腐行動,而是應主動摒除這些居心難測的言論,為國家反腐大計、為深化改革開放護航。最高人民檢察院理論研究所副所長謝鵬程指出,深化改革就意味著規範公共權力、健全市場秩序,就意味著剝奪既得利益者現有的一些特權和利益,這當然會受到他們的極力抵制。他們會利用自身的優勢形成各種反改革勢力,采取各種手段,制造各種理由或者理論來否定、拖延甚至阻撓改革。「因此,需要非議的不是中國打擊腐敗的動機,更不是中國反腐的力度,而是那種對腐敗含糊不清、曖昧不明的態度。」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的李松峰指出,目前中國的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复雜,迫切需要遏制腐敗蔓延勢頭,形成有力震懾。

[责任编辑:鄭嬋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