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欧盟攻势,俄罗斯不能容忍,一方面是因为普京及他身边强力集团出身的高官对待西方立场一直强硬,很少退缩,另一方面,如果这一次退缩了,那么俄罗斯辛辛苦苦打造的欧亚联盟前景也将暗淡。
欧盟在马航调查报告正式公布之前,就已经坚定地认为俄罗斯需要承担这一惨案的主要责任,故而迫不及待的破除了制裁方案。昨天欧盟就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经济制裁达成一致,此番制裁将涉及金融、武器及能源等领域,这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对俄罗斯制裁最为严厉的一次。制裁升级的主要表现是大幅提升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包括此前未涉及的能源和国防部门,而美国则将俄罗斯外贸银行、莫斯科银行、俄罗斯农业银行3家银行列入制裁名单。俄罗斯官方和媒体对这一轮制裁反应十分强硬,政府官员口气强硬的声称俄罗斯不怕欧美的制裁,欧美的制裁会伤及自己,而在神经敏感紧张的媒体中“新冷战”一词再次被人们想起。
这些制裁措施在今年3月克里米亚危机时就已经被欧盟提出,只不过是因为欧盟内部没能就制裁达成一致意见,以至于此前的制裁都只能停留在对于相关政府高官和寡头的个人制裁。这次马航MH17事件无疑激化了制裁的进程,但是换个角度想一下,假如没有马航空难这一事件,这一轮制裁会不会到来呢。换句话说,虽然这轮制裁是以空难的名义实施的,但却非因空难而起。从三月份开始的、经过了数度波折之后,危机依然就绪,涉及的各方仍然不能拿出一个妥协方案。基辅政府要求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的状况,也就是要恢复乌克兰在克里米亚的主权,而已经把克里米亚吃到嘴里的俄罗斯自然不能答应,同时还需要通过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来影响基辅政府的欧洲倾向。
俄罗斯、乌克兰、欧盟、美国都不能接受对方的条件,同时也不会软化自己的立场,自然就只能形成一种僵局状态,之所以形成这种僵局,根本一点在于各方都认为拖下去对自己有利或者损失最小。对于基辅政府而言,长期与俄罗斯对抗下去,一方面可以尽可能的从欧洲和美国争取到全面援助,包括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波罗申科完全可以把糟糕的经济形势责任推给与俄罗斯的冲突,同时还能获得民族主义者的好感。对于俄罗斯讲,吞并克里米亚之后,消化克里米亚还需要时间,而东部乌克兰现在形势有利于俄罗斯,但是俄罗斯确实没有办法在明面上给予更多的帮助,拖下去也许能够在东部地区吃到更多的利益。何况拥有领土纠纷的乌克兰已经失去加入北约的可能。欧洲和美国则可以通过与俄罗斯对抗长期化的便利,借机把乌克兰彻底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把西方国家的影响范围再向东方推进几百公里的诱惑远远大于因为制裁给欧洲带来的经济损失。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危机长期对峙的情形对于各方虽然都不是最佳选择,却完全可以是能够接受的选择。
欧盟制裁的价值应该是在于传达一种姿态,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警告俄罗斯当局:“制裁措施向俄罗斯联邦领导人传递了一个有力的信号:让乌克兰或者其他东欧邻居国家陷入不稳定,将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这种姿态与其是给俄罗斯人看的,不如说是给乌克兰以及俄罗斯周边其他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看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告诉这些国家,在于俄罗斯发生冲突时欧盟不会抛下他们不管。这种做法也是为了扭转在格鲁吉亚冲突中展示给世人的印象,当时欧盟在俄罗斯面显得无能为力,从而动摇了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摩尔多瓦这些国家加入欧盟的决心。
面对欧盟咄咄逼人的攻势,俄罗斯自然不能容忍,一方面是因为普京及他身边强力集团出身的高官对待西方立场一直强硬,很少退缩,另一方面,如果这一次退缩了,那么俄罗斯辛辛苦苦打造的欧亚联盟前景也将暗淡。欧盟希望向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这些潜在或者正在与俄罗斯发生冲突的国家增加信心,同样道理,俄罗斯也需要向自己的小兄弟白俄罗斯和中亚、高加索国家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力。换言之,如果这时在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退缩了,那么就会动摇白俄罗斯等国对于俄罗斯的信心,那么,欧亚联盟的存在都要受到威胁,毕竟这些国家大都把欧亚联盟仅仅视为政权稳定的保障。
以中国和俄罗斯的经验,对付欧盟最有效的手段是利用欧盟内部国家之间的矛盾,毕竟欧盟绝不是铁板一块。俄罗斯可以拉一些国家打一些国家,通过国家之间的内部矛盾调整,来达到减少制裁力度的目的。以欧盟的老大德国为例,制裁将让依赖德俄贸易关系的德国企业失去35万个工作岗位。德国商会联邦协会也表示,由于欧盟对俄制裁,今年以来德国对俄出口已减少17%,损失约为60亿欧元。这样的损失不可谓不小,也将使得欧盟的经济不得不选择更加依赖于美国,同样也是欧盟所不希望。
虽然能源曾经是俄罗斯向欧洲施加影响的有效武器,不过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页岩气革命已经改变了世界能源供应的格局,来自挪威和阿尔及利亚的新气源以及美国液化天然气的供应已经降低了东欧国家对于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但是东欧国家的情形就没有那么理想,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所谓的新欧洲国家依然依赖于俄罗斯的能源供应。要么老欧洲能够拿出足够的补充来抚慰新欧洲受伤的心灵,要么就是新欧洲意识到老欧洲漠视东欧小国的利益。前一种选择将会使得西欧国家在出资和分配上产生争吵,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多拿钱出来,而后者则后果更加严重。
另外,俄罗斯人已经威胁要对西方国家在俄罗斯的资产采取行动,这种做法此前也有先例,也不能说完全不可能,虽然要付出巨大的信用成本。
作者:崔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