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余光中贾平凹等两岸作家华山论剑

2014-08-05
来源:中新网

“什么叫中国精神?到底中国精神赋予了什么呢?”有着“乡愁诗人”名号的台湾诗人余光中3日在西安表示,中国人的精神讲究天人合一,“天”就是生活中的一个中国精神。

3日,余光中、贾平凹、潘耀明、袁绍珊等两岸及港澳知名作家、诗人聚首西安,参加“华山论剑·中国精神”两岸和港澳学者论坛,从文化的传承、交流与融合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中国精神”。

余光中认为,中国人对于永恒,有三大不朽的说法,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中西方的“不朽观”存在差异。在中华文化里,慎终追远,一代一代的传承,就是“中国精神”。

“铠甲未解,双手犹紧紧地握住。我看不见的弓箭或长矛……”余光中说,在他写的《秦俑》这首诗中,就有同样的暗示,表达的也是一种“中国精神”。

他举例称,写《乡愁》虽只用了20分钟,但感情酝酿了20年。“对于读书人而言,乡愁不是一种地理的距离,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种情怀。这其中不仅仅有对故乡菜、故乡方言的眷恋,还有对故乡历史背景、文化概念的传承。”

陕西籍作家贾平凹从文化表现的角度,谈及中国精神的内涵。他说,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全球化,不同文化的融合过程中,竞争与合作并存。研究文化问题,必须要和研究时代、社会结合起来,掌握社会的发展规律,才可能有前瞻性。

“我们今天谈文化,就是要了解世界各国文化。”贾平凹说,“我们要了解哪些对我们是有益的,哪些对我们无益”,“确立哪些是要坚持的,哪些是要改正的,哪些是要抛弃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的强大起来。”

“今天我主要想讲的就是四个字‘求同存异’,从澳门的角度,来看求同存异的精神对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在当日的论坛上,澳门诗人袁绍珊以“求同存异”为主题,阐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之道。

她表示,在全球化的当下,各种文化快速地碰撞,求同存异的精神更加重要。认清自己的根,接纳多元的思想,是21世纪中华文化应有的胸怀。

同时,香港作家潘耀明也讲述了香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搭建的桥梁作用。

潘耀明说,华人文学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像水、像空气是会流动的,文化在交流中产生影响。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