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5日新媒体专电(顾雪琪 苑苏文)在京城某相亲机构的活动现场,一个带着眼镜的男子拉住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询问道:“在哪儿?”“就在那儿,穿黄衣服的那个女孩,来我带你过去。”他挠一挠头压低声音,“不不不,先不要过去,能不能给我指一下,我想先看一下长相。”
家人不在身边、社会关系单薄、收入不高……不知从何时开始,找到另一半成了让几十万单身“北漂”们皱起眉头的一大难题。于是,专业相亲机构应运而生。即使中国“情人节”七夕已经过去,相亲热潮却没有减退。
记者暗访了京城一些相亲活动的现场,为您揭秘“北漂”相亲。
(小标题)相亲网站:成为会员需付费 按条件“分门别类”
北京海淀一家知名相亲机构拥有800平米的店面和咖啡屋风格的装修,复古的书架上摆满了时尚杂志和情感类书籍,靠窗的长沙发和玻璃茶几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着暧昧的气息,而分隔成小隔间的小圆桌上摆放着植物和复古台灯。这里还有KTV、舞蹈教室、乒乓球桌、台球桌以及古筝钢琴。
这是一家已经成立11年的某相亲网站的线下活动店面,每天晚上6点半到9点半有近100人在这里寻找邂逅,而每逢周末这个地方下午1点半就会开门。在北京,该相亲网站还有两个这样的店面,都选址在白领聚集地周围。
进入店面之前要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按照要求必须向工作人员出示身份证,经过专门的机器比对、成功验证之后,第一次来的顾客还必须填写一份包括年龄、籍贯、职业、电话号码等信息的表格。表格上交之后,会有一名服务主管带你进去,算是完成了最基本的环节。
享受相亲服务,需要缴纳会费,签订服务合同。根据价目表,会员期限从一个月、三个月到半年、一年时间不等,费用也不一样,钻石用户可以享受会员服务直至结婚。成为会员之后,会有一名服务主管负责和你对接,负责你的“终身大事”:按照你的条件和要求匹配对象,这些对象的选择范围则都是该相亲网站的异性会员。
成为会员的条件是年满22周岁且有稳定的工作。为了向记者证明会员质量,服务主管小张说:“我们这里的会员有北京户口的基本上有百分之七八十。”会员的八九成都是外地人,“因为他们在北京本来也缺少自己的交际圈”。
在现场,记者了解到该店面常用的几种相亲方式。
在一对一的约见中,经服务主管介绍,两个陌生异性会相识。“为了安全,前几次约见都会在这里,只需出现在这里,两个人打打球唱唱歌增进一下感情;如果确实合适了,再单独出去约会;如果彼此看不顺眼,甚至不用交换联系方式。”小张说。
在多对多约见中,一张长桌的两边各坐着几个人,一边是西装革履,一边是高跟红唇;更快速的是该店每周五的主题活动——“8分钟交友”:工作人员会组织8男8女,按规则每个人和每位异性单独聊8分钟,聊得不错就可以互留一下联系方式。
据了解,被安排互相见面的都是“条件差不多的人”,学历相似,工作相当,比如海归见面会、硕士见面会、博士见面会,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曾经北漂两年、对北京青年婚恋状况颇有研究的浙江师范大学老师辛允星认为,很多人选择网络交友是因为无论结果如何,影响都比较小,避免了人际关系变化所带来的尴尬:除非发生重大变故,一般好聚好散的话不会影响到第三者。
(小标题)社区相亲:北漂的自由范儿
京城的相亲活动还有另外一种形式。
在北京东四环外的一个青年社区,23岁的马箫箫坐在角落的沙发里深吸一口气,紧张又期待地等待着即将开始的七夕“脱单趴”——共有550多名青年男女报名参加,而最终只有50名青年男女入围。
马箫箫大学毕业以后,只身一人来北京闯荡。在没有找到工作的一段时间里,她失去了方向,害怕家里给的生活费会在某一天突然花光。从那一刻起,她就希望能够找一个“依靠”。而在北京没有朋友,没有同学,马箫箫的交际圈子都围着工作转,“接触的人很少”,让她很感到很难找到对象。
和马箫箫有着一样“窘境”的北漂不在少数,他们称自己为“自如客”:租住在同一个社区的平均年龄在27岁的北漂白领、金领和海归,他们经济独立,大多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
“自如客”公共关系专员惠蕾说,他们在北京租了7栋房子,并依靠微信或其他网络平台发起聚会,周末组织活动,平日在租售房间旁边固定的公共活动区域喝咖啡、聊天、打台球,找到有共同爱好的人。据透露,在北京约有10万“自如客”。
辛允星认为,由于北漂生活的不确定性,很多北漂的爱情很难修成正果。因为流动的生活会带动心境的流动和爱情的不稳定,因此很多北漂女孩对待爱情缺乏安全感,希望有个“家”。
马箫箫认为,房子有多大、在几环都不重要,两个人在一起一定要有一个家,“没有房子感觉就像飘着,没有安定的感觉”。
在辛允星2004年至2007年走访的100个北漂中,至今还留在北京的似乎不到一半。许多人因为事业成功而选择回家乡过着压力稍小的安逸生活,更多的人因为失败而回家接受稳定的工作安排,中途退出北漂同样是北漂爱情面临的考验。
“如果男朋友在外地,我可以跟着过去,结束北漂的生活。”马箫箫说。(完)
2014/08/05 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