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加快推進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展示甘肅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資源,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充分發揮優勢,組織館員、研究員深入調研,加大對周祖文化、秦文化及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相關文化傳承和歷史人物、重大事件的挖掘整理,以大量的史料進一步論證甘肅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的歷史定位、文化認同,為社會各界充分了解有關歷史事實,普及相關知識,凝聚共識,必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全面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專欄從本期開始陸續刊登部分成果,以饗讀者。
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第一次統一了全國,為以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一個建構模式,可謂意義重大。《史記封禪書》中說:「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時,祀白帝。」《史記集解》引晉灼曰:「《漢注》在隴西西縣人先祠山下。」「隴西」這里指隴山以西,猶言「隴右」。西垂在今甘肅禮縣東部,西和縣北部,西漢水與西和河相交之處,也即秦所建西縣地。《漢舊儀》說:「祭人先於隴西西縣人先山,山上有土人,山下有時。」文中說的「人先」即祖先,「土人」應指建祠所塑祖先神像,
為帝王祭祀天
地五帝的場所。禮縣東北部的祁山(1946年以前歸西和)由山名看本即祭祀之山。「示」字旁的字都表祭祀,右耳旁同於「邑」。則秦人的人先祠應即今祁山或大堡子山。大量傳世文獻、考古成果與文化遺存證明,秦人發祥於隴南、天水一帶的隴右地區。
秦早期文化在隴南天水一帶的遺存
《史記秦本紀》中載商代之時秦先祖有名中者,「在西戎,保西垂」。
王國維《秦都邑考》一文也說,秦之祖先中居西垂,其地或稱作「垂」,或稱作「犬丘」,或稱作「秦」,皆在隴坻以西,為「宗周之世」(即西周時)「秦之本國」。其后遷至雍,相當於春秋時代;再遷至咸陽,相當於戰國時代。
在禮縣大堡子山、圓頂山出土金器、銅器中有不少鳥形飾片或圖案。
據說其流入海外的一部分文物曾在法國巴黎展出,其中有八件鴟梟形金片。還有,在西和縣長道鎮有一座鳳凰山,歷來為包括永平、永興在內的西和、禮縣周圍四十八莊舉行廟會祈求平安與豐收之山。
另外西和縣城以西之山,也叫鳳山,清乾隆時所編《西和縣誌》等較早的文獻中稱作「鳳凰山」。這些都反映歷史文化的信息。
秦公陵園的發現與織女原型
大堡子山位於禮縣東北部,在永興鄉和永平鄉交界地的西漢水北面,西和縣長道鎮北。大堡子山秦公陵園發現不久,在西漢水南面,永興和長道以西的禮縣圓頂山又發現了一批秦國貴族的墓葬群,出土列鼎、帶蓋鼎、簋、方壺、圓壺、盉、盤、戈、劍等青銅禮器與個別鐵制武器,還有璧、玦、圭、璜、環、斧等玉器及玉珠和各種玉質飾片。禮縣大堡子山秦公陵園和圓頂山秦貴族陵園的發現是近幾十年來先秦史研究與考古領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為證實秦人最早的發祥地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使一些歷史疑團烟消雲散;也為更具體地認識秦文化特徵之來源,對《詩經秦風》等文獻所反映秦早期歷史文化有一個更具體而確切的解讀創造了條件。我由此聯想到西和、禮縣一帶隆重的乞巧風俗。《史記秦本紀》開頭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為嬴姓第一位男性祖先。女修以「織」而聞名於后世,是秦人的始祖。我認為她就是織女的原型。
秦政體與秦人法制觀念
秦文化在列國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受儒家文化影響小,宗法觀念淡薄,而法制觀念強。《荀子強國篇》中載荀况談到在秦國所見,關於民風,說是「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無淫穢語),其服不佻(沒有奇裝异服),其畏有司而順」;說到吏治,是「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佻(不惡劣為非)」;說到朝中大夫,是「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拉關系),不朋黨(不結小集團)」;其朝廷,「聽決百事不留(不積壓)」。荀况是戰國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所言應屬可靠。分析起來,有兩點值得關注:
一、強調法制,「輕罪重刑」。二、任官授爵不給宗族以特例,而用「唯賢唯能」的方針。追溯秦國這種政體與文化傳統的根源,也有兩點:一是秦人之祖皋陶(也即大業)作為堯舜的臣子,擔任大理的職務,作五刑,治獄斷案,以明察著於史。其子伯翳(伯益)是治理部族的能手。二是與秦人在隴坻以西所形成的文化傳統有關。《漢書地理誌》說天水、隴西一帶「修習戰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說明此地人團體觀念、協作精神強。直至西漢之時這一帶仍「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也反映了這種傳統風氣。
總之,是隴南、天水一帶的山水田野與文化滋養了秦人,使其形成堅毅頑強的精神與質樸、嚴謹、守法的作風,從而逐步發展壯大,然后伺機東遷,最終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趙逵夫
作者:西北師大文學院教授、甘肅省先秦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