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昌8月13日电 题:奔跑的航天专家:我要的是那个“1”
中新社记者 王曦
一个人,一双胶鞋,一件跨栏背心,每天奔跑於绵绵大凉山中,雷打不动。这个习惯对於中国航天专家车着明来说,已经坚持了21年之久。
“跑步就是在向梦想出发,奔跑的人生很充实很快乐,我愿在航天报国的路上永远跑下去,生命不息,追梦不止。”说这话时,他笑着告诉记者,这样不光能?保证身体健康,同时又能让自己解不出的问题在跑步过程中找到答案。
在航天界,火箭、卫星发射成功需要靠数据判读,发射失利同样也要靠数据分析。正因如此,数据处理能力被称为航天发射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与一般人对於大量数据的“恐惧”不同,车着明却痴迷於此。21年来,他参加了70多颗卫星发射的数据处理任务,从未有过失手,成为同事眼中不折不扣的“数据迷”、“数据王”、“数学活字典”。
据他的学生、技术部工程师刘涛回忆,2003年,由车着明主持的某型系统科研项目长达18个月,期间他带领课题组完成了6万行程序编制与调试系统,完成了各类文档48万字。更让人吃惊的是,在这一期间,他和课题组在办公室吃掉的方便面竟然多达600多盒。
正是在他的牵头下,科研组研发的航天发射数据快评系统,最快可在火箭发射後几分钟内获得数据处理结论,实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数据处理能力也得到提升。对此,有评论称:“有了这套系统,火箭点火後,马上就能知道它飞得怎么样,各种设备运行情况如何,对於处理突发状况至关重要。”
不过,长期繁重的脑力工作,导致车着明罹患多种疾病,刚过40岁时,就已是满头白发,如今51岁的他更是早已对“老车”的称呼习以为常。他经常说:“搞试验,祗有100%的投入,才有更高的精确性,也才有更强的战斗力。”
然而,与航天发射成功的荣耀光鲜不同,车着明的生活却狻为清贫,至今他和妻子莫小军还用着20多年前结婚时购置的家具,年迈的母亲和上学的儿子也曾让他忧心不已。
尽管如此,但在面对外界的诱惑时,他还是表现出那份安然与淡泊。10年前,面对任职某公司董事长的同窗好友的邀请,车着明说,自己并非没有动心,甚至还一度写了调离申请。毕竟40万人民币的年薪和股份,以及住房、汽车等条件,几乎是他一年工资的10倍。然而,思来想去的车着明最终还是放弃了。“航天事业是需要有人奉献的,为航天出力最能体现我的价值。”
改善生活条件的愿望落空了,但莫小军还是给予了丈夫全部的理解。“我知道他心里很痛苦,步子也比以往沉重。”她回忆称,当晚夫妻二人都哭了。“我们不走了,就在这里安安心心干一辈子吧。”
“选择40万,无非是怠行卡上多个‘0’,我要的是那个‘1’,一个事业、一个信仰。一辈子踏踏实实干自己喜欢的事,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挺幸福。”车着明说。
他至今仍保留着他当初在翻译着作时写下的一段话。“万物是变化和有生命的,地球及太阳系也不例外。我们应该设计试验好我们的世界方舟,在茫茫宇宙中寻找人类永 的乐土,并播撒人类文明的种子。”
如今,车着明又有了新的梦想,那就是儿子车云力在大学毕业後能?子承父业,继续从事数据处理工作,赶上海南发射场首次发射,父子俩一起完成初轨计算,见证中国航天的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