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Alan大學畢業前,聽從同窗建議遞表申請公屋,他的如意算盤是:「排住隊先,如果有份好工作就撤銷申請,買私樓『樓轉命運』;如果找不到好工作,起碼有個安身之所。」像Alan及其同窗一樣的香港大學生不在少數,近年更有增加趨勢,本報找來兩名學者,從理財角度給這羣讀者一些貼士。
香港商報記者 陳輝
年青單身幾無法上樓
香港地,租間劏房動輒5千至1萬元,本地大學生申請公屋亦成為其中一項選擇,他們多以單身人士身份申請公屋。據房屋署數據,截至6月,公屋輪候冊中單身人士個案約13.04萬宗,35歲以下個案佔67%,換言之,約有8.7萬名35歲以下單身人士正在排隊申請公屋;數據還顯示,此年齡組別申請公屋的人數有增加趨勢。
單身人士申請公屋採計分制:19歲申請人有3分,其後每大1歲加3分,遞表申請公屋後每輪候1個月加1分。假設1名準大學生滿18歲申請公屋,4年畢業後便有57分。然而,現時獲配單位最低分數是153分,即該學生畢業後要再等6年多才有上樓機會。倘申請人住在公屋單位內,在計分制下要扣30分,即輪候時間需再加2年。
「年青人基本不可能獲配單位」,城大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兼房委會委員劉國裕直指,房署現今每年能編配單身人士單位不足2000個,但截至3月輪候冊上有4.16萬名單身申請人超過35歲,當局要花20年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而據審計署較早前調查,30歲以下單身申請人,在2008至2013年度期間獲配單位的個案數字為零。
特快配屋成上樓捷徑
大學生申請公屋,並非沒有成功機會。因房屋署不時推出「特快公屋編配計劃」,提供空置公屋單位供輪候冊人士申請編配,當中包括曾發生命案的單位。今年7月推出的一期共推出逾千個單位,但接獲逾8.5萬宗申請,當中4.6萬宗屬非長者單身人士。然而由於適合編配予單身人士的單位不多,大學生循此計劃上樓的機會仍相對渺茫。
「大學生申請公屋並非沒有成功個案」,劉國裕指出,「我知道有大學生與兄長或姊姊以二人家庭身份申請公屋,由於入息限額較高,以及2至3人公屋單位供應較多,該些大學生能在未畢業前成功獲配單位。」他直指,以二人家庭身份申請公屋,不受公屋輪候計分制影響,申請人有機會申請後3至4年獲配公屋。
大學生如想住公屋,還有另一項選擇,就是參與天倫樂計劃。大學生要跟家中最少1名60歲以上的長輩一起申請公屋單位,並簽署意願書表明願意照顧該親屬。劉國裕指出,申請人須與長者同住,若然違反便有被終止租約的風險。
公屋宜作最後選擇
「大學生應以入住公屋作為最後選擇,因為他們若堅持上公屋,便要長期接受月薪1萬元的處境。」中大會計學系高級講師李兆波稱,知悉有大學生申請公屋,但不少在畢業後入息超過限額而作罷。他提醒年輕人,應要有鬥志,通過進修及學習理財讓自己「升呢」,不要想着一輩子都住在公屋內,過着看似安穩的生活。
李兆波亦認為,若非不能與家中長輩同住,或到達結婚階段,年輕人應考慮押後搬出家外。「搬屋花費動輒10萬元,這筆錢是否要這麼早便花掉?還是把它留着作為將來置業的部分首期。」倘要搬出家門,他建議應與多名朋友合租單位,減輕房屋開支的重擔,並為自己預留更多財政空間,住屋相關開支佔月入比率亦不宜超過一半。
「公屋是給予有需要人士,大學生為求有自己的空間而申請公屋,並非理想做法。」劉國裕指出,現時公屋申請人只會在交申請表及配屋前面見時接受入息及資產審查,輪候期間定期審查入息的建議仍未執行,申請人未必在輪候期內完全符合入息限額。他認為大學生畢業後應多關心家中長輩,與家人同住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