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舉行下一屆行政長官選舉時,香港永久性居民將首次有機會直接投票選出自己屬意的行政長官。
中央政府全力支持推動普選
1997年之前,管治香港前後達155年的歷任28位總督,全部皆由英國政府委任,無論香港人或英國人均無從置喙。1984年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完全沒有提及普選,而其第4條也只是規定,「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普選產生行政長官的終極目標,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1990年頒布,並載列於1997年7月實施的《基本法》第45條之中。
自1997年起,行政長官由選舉團選出,包括1996年的「推選委員會」和其後的「選舉委員會」。委員會規模一直在穩步擴大,由1996年的400人增加至2012年的1200人。歷屆特區政府也在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致力推動普選。
應把握機會向民主邁開大步
現時香港市民和立法會議員所面對的問題,就是應否把握中央授予的機會向民主邁開大步、實現2017年普選,還是選擇原地踏步,維持現有的「選舉委員會」選舉制度不變。我們究竟是要邁進一步,還是要倒退兩步?
我要清楚指出:倘政改方案因為與立法會議員自己的期望有別而被他們否決,事實上就等於倒退兩步。因為方案一旦被否決,我們不僅會錯失2017年一人一票選出行政長官的機會,還會錯失2020年普選產生所有立法會議員的機會。立法會全面落實普選只能建基於成功落實行政長官選舉普選。下一次政改的機會,將是202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即現時所提方案的5年後;這意味着立法會全面普選,最早也要2024年才能實現。
香港有別其他地區民主體制
在香港和外地都有人批評北京提出的方案太保守,不是「真正的民主」;他們認為「提名委員會」將「篩走」「泛民主派」候選人。但大家應當留意《基本法》兩條基本條文,第一是只有提名委員會才有權提名候選人;第二是當選者必須得到中央政府任命才能就任。這是《基本法》1990年頒布時便早已存在的條文。中央政府的實質任命是必須的,因為香港有別於其他地區民主體制,它享有更高程度的自治,而高度自治源自中央政府的額外授權。
「提名委員會」將按照2012年選舉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的模式組成,即1200名成員來自四個具廣泛代表性的界別。大部分成員由各自所屬界別的選民選舉產生,其他是當然委員,例如立法會議員。
500萬人投票是量變也是質變
2017年普選方案的出現,給予香港人兩個對比鮮明的選擇:行政長官由500萬合資格選民直接選出,還是維持現狀,繼續由12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
由500萬合資格選民選出香港的下一任行政長官,會對香港的政治文化產生深遠影響。這位行政長官,在決定他的施政方針及工作輕重緩急時,會享有比香港之前任何首長前所未有的
授權。同時行政長官將更大程度對香港市民問責。這根本的變化既是量變,也是質變。
部分持批評意見者又忽略了「提名委員會」會是如何組成,而它又將如何處理提名程序。這兩點其實仍有待討論,並將會是即將開始的第二階段諮詢的議題。在提名委員會各界別的選民完成投票之前,根本無人能確定誰會成為委員會的1200名成員。
我相信這正是香港人想要的
對於大部分泛民主派議員為自己支持的政改模式據理力爭,我理解和尊重他們的誠意。但是,我也希望他們珍惜2017年實現普選的機會。放棄這機會的代價實在太大!這是向前邁出一大步的時候,我相信這也正是香港人想要的。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梁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