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北大为汤一介设灵堂 11日至14日接受各界吊唁

2014-09-12
来源:京华时报

  昨晚,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1号楼内,汤一介先生的灵堂已初步设置完成,静静等待各界吊唁。

  前晚8时56分,国学泰斗、北大哲学系终身教授汤一介先生在京逝世,享年88岁。昨天,北京大学成立治丧委员会,并于今日开始接受社会各界吊唁。汤老遗体告别仪式将于9月15日上午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现场

  人文学苑设灵堂今接受吊唁

  在李兆基人文学苑,北大哲学系坐落在传统韵味浓烈的四合院式的建筑中。昨天,北大哲学系的老师们都因汤老的离去而非常忙碌,很多汤老的学生和朋友也从外地赶来帮忙。

  北京大学也已成立汤一介先生治丧办公室,并发布讣告。讣告称,汤一介先生于2014年9月9日2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学校为沉痛悼念汤一介先生,在人文学苑1号楼108室设立灵堂,9月11日—14日接受吊唁,开放时间为每天10时—17时。9月15日9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汤先生的学生介绍,汤先生的灵堂曾有多个选择,原来想放在北大的治贝子园,但无奈于地方太小。他们也考虑了北大百年讲堂,但因为讲堂活动太多,最终作罢。最终,哲学系将先生的灵堂选在了人文学苑1号楼。京华时报记者看到,1号楼在哲学系正对面,是四合院结构,灵堂的位置清幽安静。

  据了解,108室原是会议室,昨天下午,该室已经清理完毕,工作人员开始做灵堂设置的准备。工作人员介绍,灵堂可容纳70到80人。

  夫人彻夜未眠情绪还算平静

  从昨天上午开始,亲友、弟子纷纷到汤一介家中告别恩师、看望师母乐黛云女士。探望过的弟子表示,乐先生一整夜都没有合眼,但情绪还属平静。《儒藏》中心副主任杨韶荣介绍,先生去世时,夫人和女儿一直陪在身边。

  据了解,汤一介先生在去年发现患有肝癌,一直接受治疗。今年暑期,先生病情加重,并出现了多次反复。本周一,他从北京大学校医院转入北医三院,主要是心肾综合征,因为心脏和肾脏负担大,并逐渐衰竭。虽然平稳度过了一天,但先生最终在9日晚上9点左右离世。

  记者了解到,9日晚7点半左右,北大校长王恩哥赶往医院探望先生。北大书记朱善璐则在晚上10点左右,在太平间送别了先生。

  □追忆

  刚硬木讷,温而厉

  汤先生在人文学苑3号楼120室的办公室还保持原样。他的学生说,汤先生并不常使用这间办公室。汤先生的博士生王博告诉记者,他是汤先生2011级的博士生,对于汤先生的离去,他感到非常突然,“直到今年,先生依然招收了博士生。”王博说,汤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很高,即便年龄大了,也会亲自给学生修改论文。他认为如今最大的遗憾是,自己的毕业论文答辩上将没有导师在场。

  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说,他与汤先生相识是在1985年,汤先生为他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讲魏晋玄学,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博用论语的语句形容先生“刚硬木讷,温而厉”。他说,先生在学术研究上非常严厉,但是待人接物却很温和,谁有要求都会满足。

  待人接物爱说“谢谢”

  北大博士、《儒藏》精华编责任编辑、副研究员甘祥满是汤先生的学生,他说汤先生平时待人接物很客气。他和太太都为先生工作过,即便为先生做分内事,先生都会诚恳地说谢谢。杨韶荣说,直到去世那天上午,他还一直对护工及所有照顾他的人说谢谢。

  汤先生是甘祥满读博士时的导师,甘祥满说,先生一直在追求真理和学术创新。当时甘祥满的博士论文是做儒家传统经典的解释,他认为可以用西方的诠释学理论,彼时,汤先生一直呼吁“可不可以重建中国的诠释学”。他说,汤先生对他用西方的方法和视角来解读中国传统经典的做法,持肯定态度,而其他先生会持怀疑态度。

  甘祥满说,先生故去,虽然《儒藏》精华编的工作已走上正轨,但缺少了汤先生,犹如缺少了一盏明灯、一个舵手。他说,汤先生曾设想在精华编完成后,做一个大全编,“现在精华编未完,他的愿望没有实现。以后谁来领导,我没什么信心”。

  高龄仍开4小时会议

  在先生生病前,他的很多时间是在北大东南门外的理科五号楼4层的《儒藏》中心度过的。副研究员沙志利说,在先生身体好的时候,每周都会到会议室与他们开会,80多岁高龄,一坐就是4个小时。后来身体不好了,才渐渐来得少了。在这里,几位编纂人员还共用一个办公室,进行交流。沙志利说,先生经常告诫他们“质量是《儒藏》的生命”。他常常以身作则来感化大家,先生常常说的话是“什么时候中国才能有在世界上站得住的哲学体系啊?”

  □心愿

  病重最关心《儒藏》工程

  北大《儒藏》中心副主任杨韶荣在谈到先生的心愿时表示,汤先生倾力的《儒藏》精华编已顺利走上轨道,将会平稳地完成。

  她说,汤先生生前对《儒藏》和儒学院有诸多牵挂,为了让他安心,北大已经对《儒藏》和儒学院办公场所的建设有所规划,将会选址未名湖北区的几栋楼。

  《儒藏》精华编是由汤一介先生牵头的教育部重大专项,于2003年立项。

  汤先生为此付出巨大心血,他曾因为几个错字追回已付梓的出版物,连夜修改。这部作品的总编纂是汤一介和季羡林,现在两人均已仙逝。

  杨韶荣告诉京华时报记者,《儒藏》从倡议、落实立项到实施10年来,一直由汤先生主持。她说,当年《儒藏》在争议中立项,学界在古籍整理上有看法,认为古籍整理做不好就适得其反。10年来,《儒藏》在总结经验教训中艰难推进。

  汤先生一直为进度和质量担忧。目前,《儒藏》100册的出版已经较为成熟地把工作流程和制度固定下来。《儒藏》下一步将会稳步推进。“他本人在病重期间也非常坚信,《儒藏》会保证质量。先生的离开对《儒藏》精华编没有太大影响,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工作机制、保障。在他生病的1年多,都在加强稳定的机制。”杨韶荣说。

  倾力修建汤用彤纪念馆

  汤先生在人生后期一直在编纂父亲汤用彤的手稿,汤用彤也是我国的国学大师。汤先生已完成了中文手稿的编纂,并倾力修建汤用彤纪念馆。昨天,设在湖北黄梅县的汤用彤纪念馆正式开馆,原计划汤一介先生将携子女前往,却终无法实现。

  昨天,京华时报记者联系了在黄梅县协助汤用彤纪念馆工作的北京大学《儒藏》中心研究员、哲学博士胡仲平。胡仲平说,这是先生最后一个心愿,遗憾没能最终前往。但是纪念馆的整个布展工作在前天傍晚6点完成,“先生在世时完成,这也了却先生最后一个心愿”。当晚,他给乐先生发去短信,晚上10时左右,他收到汤先生仙逝的消息。

  胡仲平说,汤先生在世时非常关注汤用彤纪念馆的建设,甚至四五次亲手绘制了里面的布置图,他也尽量按照先生的想法完成。在昨天的开馆仪式上,他正式向大家宣布先生去世的消息,并进行了1分钟的默哀。

  □遗作

  与妻儿合著散文集将面市

  记者昨天从出版社方获悉,汤一介、乐黛云夫妇与一双儿女合著的唯一一本散文集《燕南园往事》将于10月上市。书中配以66张珍贵历史照片,时年87岁高龄的汤一介先生回忆了青年时期随父亲汤用彤读书、治学,回忆了母亲张敬平相夫教子、在战争年代守护家庭,回忆了与冯友兰、季羡林等北大学者相交的事迹。而83岁高龄的乐黛云先生回忆了公公汤用彤的治学谨严、宽容温厚和“文革”时期的处变不惊,与王瑶、马寅初、朱家玉、裴家麟等北大师友同窗的交往岁月。汤丹和汤双也回忆了幼年时期在燕南园的幸福时光和特殊时期所经历的大起大落。这本书成了汤一介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