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古絲綢之路黃金段的甘肅,保存了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等第、規格、形制、規模的大量古城遺址,其數量之多、分布密度之大,成為中國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城址集中分布的區域。這些古垣頹墉今天雖然早已無聲無息地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但它們如同座座歷史的豐碑,仍然巍巍屹立在絲路古道上,向人們無聲地傾訴著隴原大地悠遠的過去,昭示著絲綢之路永不磨滅的歷史輝煌。它們是中國古代文明具有權威性的歷史標本和實物載體,是古絲綢路上留存的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珍,也是隴原滄桑變遷的歷史見證。鎖陽城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古代城址。特約撰稿李并成
矗立在大漠上的豐碑
鎖陽城,位於甘肅省瓜州縣西南約47公里,坐落在廢弃的古冥水(疏勒河支流) 綠洲的風蝕荒原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迄今甘肅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址,也是中國少有的巨型古城遺址之一。
鎖陽城牆垣尚存,分為內外兩城。外城呈不規則長方形,較為殘破,從北、西、東三面包圍內城。北垣長1340米,東垣631米,西垣1103米,總面積81萬平方米。內城保存較好,南北寬487米,東西通長565米,又可分為東、西二城。東城較小,系衙署駐地;西城較大,為商業區和居民區的集中分布之所。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但牆基仍厚達7.5米,頂寬4.6米,牆頂上可容得下兩匹馬并排馳騁 垣殘高仍達10米許,威勢不減當年。四面城垣皆築馬面(牆垣上加設的墩台),計有24座。內城開設城門四座,門前皆置有甕城(護衛城門的小城)。
鎖陽城牆垣近側,還保留有羊馬城殘跡,斷續相連,距離主垣10餘米,殘高1.2-1.5米,尤以南垣、東垣外側遺蹟明顯。尽管殘破,但它卻是中國僅存的少數幾處羊馬城遺蹟之一,彌足珍貴。羊馬城是中國古代城邑建築中特有的軍防設施,築於主垣與護城壕之間,雖較主垣矮小,但可與主垣和城壕一起構成有效的防御體系,起到獨特的防護作用。
絲綢之路文明的標本
鎖陽城從公元3世紀始建延至公元16世紀,跨時達1200多年,見證了古絲路不同歷史時期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歷程,與古絲路的盛衰相伴生,是絲綢之路發展繁榮、直到衰落千餘年的生動縮影。
鎖陽城所在的古瓜州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與敦煌一樣,同樣為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同為絲路襟喉和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和吐納口,同樣深受絲綢之路之惠,可得以長時期地吸納、汲取這條道路上薈萃的各種文明成果來滋養和發展壯大自己。不僅如此,鎖陽城周圍一帶還是中國和絲路沿線十分罕見的各類古城址、遺址密集分布的區域,是集歷史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絲綢路上獨特的古文化集中遺存地,匯聚了古城址、古寺院、古墓群、古戰場、古渠道、古墾區等遺蹟,其多樣性和复雜性世所少有,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絲路樞紐重鎮鎖陽城、絲路上最重要的關隘玉門關、至今仍然保存的唐代道路、周圍密集的古城址古遺址等,共聚一地,這樣完整的組合和完美的構建,在迄今整個絲路沿線都是十分鮮見的,由此鎖陽城一帶構成了萬里古絲路上內涵特別豐富、遺存相當完整、頗具代表性和權威性的地段之一。
古綠洲滄桑變遷的見證
鎖陽城地處一大片廢弃的古綠洲上,這片古綠洲沿疏勒河洪積冲積扇西部邊緣延伸,西起鎖陽城以西約10公里的踏實農場,向東北作半弧狀伸展,經馬行井城、鎖陽城、南岔大坑古城、轉台莊子、破城、半個城、旱湖腦城、肖家地古城等,延至腰站井,長約80公里,寬5-8公里,總面積達500平方公里。古綠洲地貌景觀以成片的風蝕古耕地為主,廢弃的農田、阡陌歷歷在目,并還保存著完整的古代農田灌溉網系,乾涸的渠道、堤堰遺蹟隨處可見,大河母(干渠)、子渠、斗渠,各級渠道縱橫交織,排布有序,密如蛛網。鎖陽城東南8-10公里許,還分別殘存長約1500米和400米的古攔水壩址各一道。這是中國古代農田水利建設發展水平和成就的實物標本,彌足珍貴。古綠洲上還遺留多處古代房屋基址,房址多用土坯砌成,地面暴露灰陶片、殘石磨、碎磚塊、麻鞋、鍋墊圈、黃羊套、開元通寶錢幣等物。鎖陽城一帶是歷史上綠洲發生沙漠化的典型地區之一。
據專家考證,這片古綠洲晚唐以后逐漸荒弃,延及元代中期大部地段已經沙漠化,明代正德以后完全廢弃沙化。昔日的富庶繁華與今天的荒蕪恰成鮮明對比。置身其間足以觀滄海桑田的變遷,發思古之幽情,同時又可受到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生動教育。鎖陽城及其周圍古綠洲廢弃沙漠化的原因,主要在於晚唐以來戰亂的頻繁,特別是元代中期以后這一帶政治軍事形勢的劇烈動盪、游牧部族的角逐爭奪、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河流的人為改道、疏勒河流域開發地域的轉移等原因。研究歷史時期的沙漠化過程,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於今天的沙漠化防治和可持續發展亦有切實的借鑒意義。(作者為甘肅省政府文史研究館研究員)